首页 -> 2008年第4期

玩味的记忆

作者:田英华




  提 要 本文将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诗歌创新手法放在互文理论中进行考察,指出对文学记忆的玩味造就了文本间的互文性,这种互文性是以上两种方法达到创新目的的源泉。
  关键词 “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 互文性 玩味的记忆
  
  “玩味的记忆”是现代西方互文理论中的一个用语,它指的是在文学创作或阅读的过程中,作者或读者对关于某一个或一些旧文本的记忆进行反复地把玩、咀嚼,并将其融进新文本的意义之中。文本间互文性的产生正是这种玩味记忆的结果。同时它也是一种达到新文本创新目的的手段。①我国宋代黄庭坚提出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诗歌修辞思想,体现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放在现代互文理论中来看,黄庭坚这些思想方法实际上也是在玩味记忆。
  
  1 玩味的记忆:互文思想的核心
  
  自从克里斯蒂娃提出确立了互文性理论之后,许多学者不断对这一理论进行拓展和深化。人们在对互文性的分析中也不断思考着文学记忆的问题。有学者指出:文学的写就伴随着对它自己现今和以往的回忆。它摸索并表达这些记忆,通过一系列的复述、追忆和重写将它们记载在文本中,这种工作造就了互文。
  对记忆的思考曾使人们产生了“言尽矣”的忧郁感,似乎我之所思所想都早已存在于前人巨大的话语网络里了。我国古代也曾有学者发出了“世间所有好句,古人皆已道之”(陈善《扪虱诗话》)的感慨。黄庭坚所言“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答洪驹父书》),当正是这种“文学的记忆”的结果,他曾感慨“自作语最难”(同上)。这种现象其实是有其必然性的,因为“文学的主要的参照范畴是文学,文本在这一范畴内部互动,就象更广泛的艺术之间的互动一样。……文学把文学看成是自己的临摹对象。”因此有人曾感慨这是一种“忧郁的记忆”。
  尽管如此,人们却不满足于在“忧郁的记忆”中顾影自怜,他们把记忆当成玩味的对象,在玩味中升华了记忆也超越了忧郁。创作者在对过去文本反复的玩味中,不断将其中一些有益的成分吸收进自己的文本。这些成分原有的意义特色被带进新的文本,而且在与新文本中新成分的融会中产生出更新的意义。在对新旧文本两种意义层次的互文比照中,新文本的特色就得以突显出来了。而在作品的另一端,读者也同样要依靠他对这种记忆的玩味才能读出文本的创新意义。正如普鲁斯特所言:文学的记忆诚然是厚重的,而且流入每个人的记忆,但它的层层累积永远为新的作品做着铺垫。
  因此,“写,就是再写………立足已有的基垫,致力不断的创新。”米歇尔·施耐德也曾经说过:“每一本书都是回应前人所言,或是预言后人的重复。”可以说任何创造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再写”,前人的思想和所达到的意境都是后来者前进的基石。
  
  2 点铁成金:直接的记忆与互文性
  
  互文所玩味的记忆,可以直接来自另一文本中的某个话语单位:某个语句或者词语,也可以直接来自某个语义情节,即通常所说的典故,正如黄庭坚《答洪驹父书》中所说:
  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全。这里的“点铁成金”,指的就是在一个新文本中“玩味”前人已经使用过的词语、典故等“陈言”,经过自己的熔铸,使它在新的文本中现出新的意义来。里法泰尔曾指出,文本和它的互文本是同一结构母体的变体。他所说的结构母体,其实就是被作者或读者所玩味的两个文本中共有的形式或意义,也就是从前文本中吸纳的“陈言”及其所涵带的意义。新文本就在这样的结构母体之上再生出新的意义。
  以黄庭坚《登快阁》中的名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为例。其中的“落木”取自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取其“秋至辄分明”句。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中有“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柳宗元的《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中有“木落寒山静,江空秋月高。”显然,这些都是被黄庭坚反复玩味过的对象。黄庭坚在这里借用了前人诗句中一些已经很有韵味的实体的词语,使自己的文本与前人文本形成了一种互文关系。而且这些词语并不是被孤立地镶嵌在此文本中,它们连带其在前文本中的意境思想一并融入到此文本中了。可以说,此文本的意义就是建立在被提取的前文本意义的母体之上的。这些词语在阅读层面也会唤起读者对其前文本意义的记忆。这些前人诗作的清明高远的意境潜藏在此文本的解读过程中,才构筑出了黄庭坚笔下流传千古的快阁景致。
  翻新典故也是黄庭坚“点化陈腐以为新”的常用手法。如《弈棋二首呈任公渐》之一的颈联:“湘东一目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上句用南朝梁湘东王萧绎事,萧绎眇一目,侯景谋反,王伟为之作檄文云:“项羽重瞳,尚有乌江之败;湘东一目,宁为赤县所归。”在这里是用来比喻弈者处于不利局面。下句用项羽与刘邦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事,这里用以刻画弈者不甘失败、苦守坚持的心态。本是一场平常的观弈局面,作者却在一小小的棋盘上玩味着对历史的记忆。记忆中的风云驰骋的历史影像被叠印在眼前的棋盘之中。这里典故的母体意义在两个文本中间架设起贯通的桥梁,将原本互不相及的人事与棋局联系起来。这种互文性使得诗句产生了一种新警奇僻的修辞效果。
  
  3 夺胎换骨:框架的记忆与互文性
  
  宋人惠洪在《冷斋夜话》卷一中引黄庭坚的话说:
  山谷言: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思,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不易其义而造
  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在这里,创作者回忆并玩味的不是对话语单位或语义情节的直接记忆,而只是它们的框架,即黄庭坚所说的“胎”、“骨”,也就是原诗中某些关键的、最有特点的词语或者意象彼此间的关系。在新的文本中,这些词语或者意象作为框架要素被保留下来,其他成分却被新的成分所替换。只要读到它们,原先的框架就被回忆起来。在新文本中,框架的两种意义层次被交融在一起,从而形成新的意境。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之二:“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此诗后两句借刘禹锡《望洞庭》诗:“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诗言洞庭湖水如“白银盘”,言湖中的山似“一青螺”,湖水中的山看上去就像“白银盘”中“一青螺”。这种“白山青水”的意象框架被借作黄诗的结构母体。但黄庭坚在这个结构母体之上又加入了一种动态的形象:风雨中的湖水汹涌起伏,好像“银山”一样(唐贯休诗中曾用这种比喻:“五湖大浪如银山”)。而且,刘诗中是“一青螺”,而黄诗却有“十二鬟”(“螺(髻)”“鬟”此处皆喻山)。这样,刘诗“白山青水”诗意框架影印在黄庭坚诗中,又多了一种水涌山叠的雄壮气势,两种意义层次交融成了黄庭坚诗中新的洞庭山水景象。
  另一种是在构思上对古人诗意框架的玩味运用。洪迈《容斋续笔》卷二“存殁绝句”:
  杜于美有《存殁绝句》二首云:“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仍传旧小诗。玉局他年无限笑,白杨今日凡人悲。”“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每篇一存一殁。盖席谦、曹霸存,毕、郑殁也。黄鲁直《荆江亭即事》十首其一云:“闭门觅句陈无已,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乃用此体。时少游殁而无已存也。杜子美诗是用“一存一殁”的形式表达怀人思想的。这种诗意构思被黄庭坚反复玩味,并以之作为自己诗的框架母体,再自铸新词,以陈无几与秦少游形成“一存一殁”的形式,从而表达出对秦少游的怀念之情。这种怀念之情是由前文本存殁怀人框架的联想造成的结果,也就是文本间的互文性将前文本的诗意母体的意义赋予新的文本,新文本的意义才得以产生。
  黄庭坚对前人诗意框架的玩味借用还有一种特别的方法即所谓的“翻案法”。也就是将从前文本借来的诗意框架整体作为此文本的母体,然后反其意而用之。如《睡鸭》一诗:
  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
  这是一首题画之作。徐陵《鸳鸯赋》曰:“山鸡映水那自得,孤鸾照镜不成双。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黄诗的前三句基本袭用徐赋诗句,徐赋鸳鸯长会合的诗意框架被玩味并用作黄诗的结构母体。但到最后一句却一转语,徐赋诗意不见用,转而用了吴融《池上双凫》诗“可怜翡翠归云髻,莫羡鸳鸯入画图。”中双凫长相守的意义。前文本中借出的诗意与新文本中的新意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显出新文本诗意的生新。
  总之,不管是对古人个别词语、典故的回忆玩味,或是其诗意框架的玩味,这种互文的母体的影子都已浸润在此文本的解读之中,成了此文本意义生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者借重这种互文关系“创造”出自己的新意,读者也藉此读出文本新意的特殊效果。这种新旧文本的互文性不是随意可得的,它源自于作者和读者厚重的文学记忆,而且还要有玩味这些记忆的心智和能力。这也就是古人所言“更须治经”的深刻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