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追捧”一词为何受追捧

作者:肖 灵




  提 要 在表达空位的补位机制作用下,“追捧”一词以[+带有戏谑、诙谐语气]为补位要素,进入现代汉语“捧”类词族“中性化表达奉承义”这一表达空位,从而很快成为一个流行词。共同语吸收流行词汇填补其表达空位的机制有力地证明了语言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关键词 表达空位 补位 “追捧”
  
  “追捧”一词现在使用频率很高,在百度网上搜索“追捧”,可找到相关网页约一千八百多万篇。查找《现代汉语词典》,目前并没有收录该词,说明在语言学家眼里,这还是一个有待语言生活检验的新词语。但这样一个词为何受到人们的如此追捧呢?仔细分析,除与改革开放的社会大环境有关外,更主要的是与“追捧”本身具有的语义、语音等特征有关。
  
  1 “追捧”的语义及其句法特征
  
  1.1 “追捧”的语义
  对于“追捧”的确切意义,现行各类辞书都还没有收录,更谈不上解释。根据对所收集到的“追捧”语料的分析,综合一些人们对“追捧”语义的讨论,“追捧”的核心语义可归纳为[+缺乏理性思维的盲目崇拜],如:
  (1)为什么帝王思想会受到一些民菅企业家的追捧呢?(卓博人才网,2007-04-18)
  (2)郭德纲,年轻相声演员,一个最近频频出现在媒体上的名字。他按老传统组建了“德云社”,
  每周周六日固定在北京天桥乐茶园演出,倍受追捧。(《南国都市报》,2006-02-07)
  当然,除了[+缺乏理性思维的盲目崇拜]这一核心语义外,“追捧”在和其他词语组合时还表现出另一个显著特征,即具有鲜明的调侃、戏谑的情感色彩,如:追捧网;我追捧,我存在;谁酷,追捧谁。在这些例子中,“追捧”明显都带有开玩笑的意味。我们把“追捧”的这一语义特征描述为[+带有戏谑、诙谐语气]。综合以上分析研究,我们可以把“追捧”的语义特征进一步概括为[+缺乏理性思维的盲目崇拜¨+带有戏谑、诙谐语气]。
  
  1.2 “追捧”的句法特征
  在句法上,“追捧”主要表现出和动词基本一致的分布特征:
  1 在句中作谓语:独特个性地板,80后竞相追捧(瑞丽女性网,2008-01-25)
  2 能带宾语:市民追捧城迪儿房(东北新闻网,2006-06-26)
  3 能用“不”否定:不追捧你追捧谁。
  4 能加能愿动词:愿追捧
  5 能重叠:好好地追捧追捧成龙
  6 能加“着、了、过”:曾被追捧过
  和部分动词一样,“追捧”有时可以直接用在名词前面充当定语,如:追捧时代;而且为指称“追捧者”,还派生出了一个名词“捧客”。
  从语义和句法特征来看,“追捧”和现代生活中的常用词“捧”、“崇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句法功能上,三者都是动词,分布特征基本一致,有时三者还可以互换。那么,“追捧”和“捧”、“崇拜”之间存在怎样的异同关系?三者在语义、句法上各自又有何特点呢?
  
  2 “捧、追捧、崇拜”语义、句法比较
  
  为弄清“捧”、“追捧”和“崇拜”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考察一下现代汉语“捧”类词族表达系统现有各个词语内部之间的语义、句法和语用异同。
  
  现代汉语表达“奉承”义的词语主要有:捧、捧场、吹捧、吹嘘、恭维、讨好、崇奉、尊重、崇拜。综合查阅当下几部有代表性的工具书的解释,“奉承”类词语大体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为“捧、捧场、吹捧、吹嘘、恭维、讨好”等,这几个词语大都能用“奉承”来解释,第二组为“崇奉、尊重、崇拜”等,这三个词语更重在强调“尊敬或重视个人、集体或有关的抽象事物”,语义偏向褒义,尊敬程度明显与前一组不同。
  那么,“追捧”和第一组、第二组词语相比较究竟有何异同呢?我们不妨从第一组中选择“捧”作为代表,第二组中选择“崇拜”作为代表,从句法组合特征来考察“追捧”和“捧、崇拜”是否完全相同。
  从表1可以看出,“追捧”的句法功能和“崇拜”完全一样,它在语义和句法上应更接近“崇拜”,而不是“捧”,这也是为什么一般人凭语感常认为“追捧”是“崇拜”,而不是“捧”的语义基础所在。从表1还可以看出,“追捧”的句法功能和“捧”有差异,“捧”的9种句法组合“追捧”能进入的只有7种,而“追捧”的句法组合“捧”却能完全进入。如果从这一点上来看,“追捧”在现代汉语表达系统中就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甚至没有出现的可能,因为它能出现的语义和句法坐标位置早已经被“崇拜”占据了。但是语言事实提醒我们,“追捧”在“捧”类词族中肯定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独特坐标位置,因为只有这样,它才可能迅速流行开来。仔细分析,“追捧”与“崇拜”相比,虽句法功能相同,但两者在语义上还是有所区别,“崇拜”是经过理性的思维,真善美的考虑;“追捧”则是好坏先不谈,追一阵子再说。“崇拜”是一种文化行为,虽然注重行为,却更看中背后的精神效果:“追捧”只是满足独白的愤愤然通过追捧他人来自我释放,自我壮胆,自我陶醉。
  
  3 表达空位和“追捧”的补位机制
  
  3.1 表达空位、补位词和补位要素
  与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相比,人类的认识系统并不是一个自足系统,因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而相对于认识系统,人类的语言表达系统也始终不是一个自足系统,因为个体语言往往在某些领域会具有完备而复杂的表达系统,而在另一些领域则表达系统较简单甚至是零形态,这类现象也很普遍。其典型表现就是,在一个词汇场中的某些位置上往往会缺失一些词语。学者们对这类语言现象已多有研究,如王希杰(1989)称为“语言空符号”,范千良(1989)称为“词族中的空格”,沈家煊(1999)称为“不对称”现象,李福印(2006)则采用了“词项空缺”概念进行考察。“词项空缺”和“词族中的空格”主要通过语言内部或外部的对比来发现或确定,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结构上的对应性缺位,而不强调语言系统现实表达上的需要。鉴于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交际功能,重点探讨那些人们有表达需要却在语言系统中以零形态形式出现的现象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因此,从表达出发,我们把这种零形态现象称之为“表达空位现象”,“表达空位”就是“人们需要表达的认识或情感在语言系统中所对应的零形态”。“表达空位”的存在,使得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虽然已经形成了表达的需要,但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汉语构词方面存在的“不对称现象”就是其突出表现,例如,吕叔湘曾指出,世间的事物名称,一般是有“大”必有“小”,如“大麦、小麦”,“大脑、小脑”,“大人物、小人物”,可是有不少名称是只有“大”没有“小”的,如:大海、大陆、大战、大殿、大衣、大庆、大门、大自然、大少爷、大团圆、大扫除、大本营等。这种不对称现象的存在便形成了现实语义表达的空位。
  表达空位的存在往往会使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达不到说话人所期望的最佳表达效果。追求完整、准确地表达是语言的根本属性之一,因此,在一定条件下,表达空位就会处于强烈的吸收、填补状态,随时准备在适当的时机吸纳合适的语言形式加入。语言这种填补表达空位的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