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言语识别和节奏感问题水
作者:张 斌
言里面,短语按字数不同有奇音步和偶音步之分。一个字的、三个字的是奇音步,它的特点是活泼轻快。两个字的、四个字的是偶音步,它的特点是庄重稳定。在门口贴了一个“光荣之家”,是个四个字的音步,有稳定的感觉,如果改成“光荣的家”,因为“的”是轻声,就变成奇音步,那就不稳定,不适宜单独地做条幅样的东西贴在门口。这是一种解释。
当然我们语言里面的音步,形成了一种定势。这种东西在我们的语言里头,在汉语里头有汉语的特点,比如五个字构成的单位,总是两个音步,就是“2+3”,每个音步也是一个意义单位,比如“床前明月光”,就是“2+3”,刚好两个字是一个音步,是一个意义单位,三个字也是一个意义单位,这个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格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种机器是把文件粉碎的,被称为“纸张粉碎机”——如果我们把它说成“粉碎纸张机”,假设用这个名称的话,“粉碎”可以理解,可什么叫“纸张机”呢?这个意义有问题。而且配合起来,“粉碎纸张机”,难道是把纸张机粉碎吗?我们改成“纸张粉碎机”,那就合乎语言习惯了。七个字的音步跟意义的结合,常常是“2+2+3”,大的切分是“4+3”,小的切分是4再分成“2+2”,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表示小的切分,‖表示大的切分——编者)。所以“上海电影制片厂”如果写成“上海制电影片厂”,这样音步就是“上海”是一个音步,“制”单独的一个奇音步,“电影片”一个奇音步,一个“厂”,这不符合我们的习惯,所以应该改成“上海电影制片厂”,就是“2+2+3”。这就是节奏的规律在影响着我们。即所谓linguistic set,通常说的“定势”。
还有大家谈到过的“山清水秀”,这是因为平仄的节奏的影响。节奏的一个特点,就是重复与变化。单有重复的话是单调的,譬如“笃笃笃”是单调的;如果没有重复只是变化的话,是凌乱的。既有重复又有变化才能构成节奏。生活的节奏就是早上起床、晚上睡觉,不断地重复。但是当中也在不断地变化。春耕夏种,秋收冬藏,重复变化,所以有节奏。格律诗的平仄的节奏,也要求有重复有变化,所以“山清水秀”,平平仄仄,合乎重复变化。从意义上头讲,应该是“山秀水清”,那就不符合重复变化的规律了。还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个也是符合平仄的节奏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符合重复变化。如果照意义的搭配,那应该是“江山易移,本性难改”,但是不这样说,还是说成“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样就合乎我们的节奏。有一些词,比如“加以”、“进行”,它们的使用与节奏有关。“我们打算对新的方案加以论证”,这个“加以”就是所谓傀儡动词或者叫做形式动词,在意义上去掉完全可以,完全可以说成“我们打算对新的方案论证”。当然“论证”是一个偶音步,但是双音节的偶音步放在末尾不如用一个四音节的偶音步那么稳定。所以我们常常要加上“加以”,这个句子才稳定了。所以“进行、加以”虽然在意义上好像是多余的,在节奏上头却是很有作用的,这就是利用语音的节奏对语言加以解释。
主要的呢,我的论文谈的就是这些内容。在我们汉语里面解释语句的时候要注重奇音步和偶音步。三音节的奇音步单独说的时候,觉得比较不稳定。假设两个加在一起就觉得具有稳定感。“车辚辚,马萧萧”,“说凤阳、道凤阳”就是这样的。当然这里头还有别的问题,就是我们汉语要求语音的稳定呢,常常是有上下句,特别是反映在传统的对联里,一个上句一个下旬。上句下旬末尾的音步是奇音步,连用了一个上句、一个下句,合起来虽然不是像“说凤阳、道凤阳”这样两个奇音步的连接,但它是在一联的末尾。这个末尾的音步呢,从意义上头讲,它是一个主要的音步了;从节奏上讲呢,也能起到连用两个音步的作用。因为一联里头上下联的末尾音步,都是节奏焦点,所以虽然不是连在一起,也会给人稳定的感觉。在很多语言使用的安排中,诗词不要论了,就是散文里头,也常常是利用奇音步偶音步,包括平仄重复变化,由不稳定到稳定的。对联末尾这个字是最重要的。从平仄讲,上句末尾这个字用仄声,下旬一定用平声,这也是因为节奏的关系,即由不稳定到稳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