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孙务实蚕肚探险 培育吐丝桑树(1)



  孙务实回到屋内,吴承恩要继续和他商量近期的科研计划,选择课题的原则是先易后难。
  吴承恩说:“从刚才朱大能发生这个事故使我想到,咱们就先从研究桑蚕开始。这附近不是有蚕农养桑蚕吗?你想,这农民养蚕,先要种桑树,采桑叶,喂蚕宝宝,它还容易生传染病,蚕吐出丝来,又要缫丝,麻烦得很呢。咱们的第一个研究课题,何不从研究桑蚕吐丝的原理开始。如果把蚕吐丝的基因,转移到桑树叶子上,让桑树叶子直接长出蚕丝,岂不是一大发明!况且这里有桑树,也有原材料,很方便,成功之后可以就地推广,市场没有问题。”
  孙务实说:“这个主意很好。可是海水淡化那几个课题呢?”
  吴承恩说:“那都是大课题,研究起来比较复杂,咱们先易后难吧。”
  孙务实接着说:“我这次到阿美丽卡开会,我路过一个人造纤维工厂,我因为好奇,就去参观了一番。你想,人造纤维是用石油或天然汽作原料,经过高温、高压,催化,裂解,还添加其他化学原料……一个化纤工厂占十来平方公里土地,工艺过程设备复杂得很呢。而蚕只吃一些桑叶,就吐出丝来,这中间的秘密肯定很有趣。我们如果研究出来,那一定是震惊世界的大发明!”
  吴承恩想了半天说:“最近我想了许多问题:你说,每个动物身上有多少化学工厂?就说这昆虫吧,它们吃了植物或小动物、微生物,在体内,除了自己消耗的能量,能转化成各种化学物质:蝎子、毒蛇、蜈蚣的各种毒素,有不少昆虫雌雄以气味来寻找配偶,在几公里之内,只要释放几个化学分子,就能够找到对方。鱼类、鸟类,能在身体内制造出各种气味,各种颜色。就说人类吧,生长出的指甲,如果当成‘塑料’的话,那么头发应该是自己制造的纤维,胃分秘酸性物质,肠子分秘咸性物质,肝要分解毒素……每一种生命体内应该有许多化学工厂的。”
  孙务实听得入神,说:“妙妙妙!先生说下去!”
  吴承恩又想了想,接着说:“再说这植物,植物是靠叶绿素生长、发育、结果并传宗接代的。那么,这就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比如嫁接:你把苹果枝子上嫁接一个梨枝,它就能长出梨来。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生长是靠肥料(氮、磷、钾)和光合作用完成的。那么嫁接在频果枝子上的梨枝,它们根部吸收的营养和所受到阳光,都没有什么不同,之所以长出梨来,是叶子中的不同绿素的差别呢?还是遗传基因的作用呢?。植物还能制造出各种蛋白、脂肪、纤维素,各种香味、辣味、甜味,甚至毒素。它们的营养成分和阳光照射,是一样的,却制造出了各种化学物质,我想,这生物体内肯定有许多秘密……”
  孙务实说:“妙妙妙!我怎么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呢。先生再说下去,说下去!”
  “奥秘多着呢。有一种电鳗,还能发出几百伏的高压电来,足以把人击死。我想,我们的科学研究,应该揭开某几种生物秘密。”吴承恩说在这里停下来。
  孙务实想了想说:“咱们先研究桑蚕这个小动物。它制造蚕丝的‘设备’在哪里?人造纤维需要那么复杂庞大的设备,桑蚕怎么在小小的肚子里靠桑叶做原料,就造出丝来了呢?它们是在桑蚕腹中那个地方造的?不可能在肚子的消化系统,也不可能在排泄系统。可能这‘工厂’就在它吐丝的脖子里,那个‘化学工厂’虽小,肯定像世界上的化纤工厂那样庞大复杂。……”
  吴承恩说:“对呀!可是世界上的化纤厂,都是靠庞大的设备,原料也有几十几百种,而桑蚕的吐丝,却只有桑树叶子。”
  “我们就从桑蚕吐丝研究起。”
  孙务实说:“为了解开桑蚕——从原料到成品是怎么造丝的,我想应该到它腹中考察一下,从机理上彻底解开这个秘密。”
  吴承恩说:“我们一步一步来,先研究桑蚕儿。研究成功了,很快能转化为生产力的。”
  “好!”孙务实说。
  二人商量已毕,吴承恩说:“我们所制定的各项研究计划,大多不是我们两人所能完成的。必须要张大鹏和李幻怡参加。张大鹏是个医生,又是医学博士,对生理、病理有许多我们用得着的知识。他工作又细致认真,许多现代化设备他都可以操作。李幻怡呢?也是一个富于想象力的人。由他们参加,作我们的助手,共同进行研究,肯定会有更快的进展。李幻怡是中国作家协会配备给我的秘书,原来我想让她当我写作的助手。现在既然我们要开发高新技术,我对写作小说已经没有兴趣了。再者,我们开发高新技术,就需要助手。李幻怡在我们研究中,资料需要管理,还要建立各种档案。……研究出了成果,将来申请专利呀,对转让技术的谈判呀。他们俩个不参加是不行的。既然要他们参加,关于你和朱大能的真实身份,不能再对他们保秘了。”
  “那怎么办才好?”孙务实问。
  吴承恩说:“直接把真象告诉他们好了。”
  “别把他们吓着。”
  “说清楚了,不会的。但是也要告诉他们,你俩的对外还是要保密的。”
  “好的。”
  于是吴承恩把张大鹏和李幻怡招呼过来,朱大能也来了。吴承恩让他们落坐,缓缓地说:“张大鹏先生,李幻怡女士。我要郑重向你们宣布:关于孙务实和朱大能先生,你们原来就认识的。不仅你们认识他们二人,在几百年前,中国和世界的人都认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