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八戒的姓名由来
猪八戒的名字是有来历的。所谓八戒,又称八关斋戒,即佛教徒必须遵守的八条戒律。准确说来,应该称为八戒一斋。八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着华鬓香油涂身,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一斋是:不非时食。
古代印度人用华鬓香油涂身,就相当于我们今天使用香水。名贵的香水,有“液体钻石”之称。例如,夏奈尔5号香水,香气妩媚而又婉约,是许多女人疯狂追逐的时髦化妆品,每盎司售价高达170美元。最昂贵的毕扬香水,每盎司更是高达300美元。仅凭香水一项用度,即可洞悉奢华之极度。佛教认为,芳香的气息可以迷人心目,歌舞色声可以丧人心志,会扰乱一个人的清修,所以要求不着华鬓香油涂身、不歌舞观听。
那么,什么是高广大床呢?也有一个规定,床高不过一尺六寸,坐时脚不挂空,过高即名为高;人睡在床上能够辗转反侧即可,稍宽即名为广;既高且广,即名为大。床是用来休息的,要那么“高广”、那么“大”做什么呢?隋炀帝就有过一张特制的“高广大床”。在这张“高广大床”上,又铺上了异常宽大的“长枕大被”,可同时容纳几十个美女与隋炀帝同寝。隋炀帝辗转美女之间,左右逢源,就像是蝴蝶翻飞于百花丛中一样,纵情淫乐。可见,“高广大床”意味着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至于不非时食,就是不在非用餐时间吃东西,也就是按时吃饭的意思。
因此,这八关斋戒的意义,是为了让我们过一种简单、朴素、有规律的生活。使我们能够专心致志地去追求人生的成功。其实,在现代企业管理活动中,也有这种员工行为规范上的要求,例如不许穿着奇装异服、保持清洁端庄的仪表、不许有违诚信、不许利用权力谋取私利等等。
是的,简单朴素的生活虽然貌似贫穷,却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与之相反,极尽奢华的物质追求除了增加生活成本之外,往往也会陷入无尽的茫然和烦恼之中,最后只能无可奈何地向着失败的深渊坠落。无数的案例证明,只有那些清正廉洁、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能够成就自己伟大的一生。同时,作为一个值得信任的人,他也常常能够为组织做出巨大的贡献。
现在,猪八戒名为八戒,就意味着他要告别猪一样的世俗生活,开始思考和追求真正的人生幸福。于是,他便毅然离开了高老庄,跟着唐僧和孙悟空,踏上了西天取经的漫漫旅程。只是,在每一次令人绝望的困境中,在每一次偷懒的闲暇中,他也常常回想起那个并不爱他、而他却深爱着的媳妇。
猪八戒的高山反应
取经团队中自从新添了一名成员,气氛立即为之一变。原来,猪八戒生性活泼,嘴巴老是闲不住,他自己也肥头大耳的一副滑稽相貌,一路上便多了许多笑话,少了许多枯燥。就这样说着笑着,大约过了一个来月,一日来到一座高山前。
为什么刚刚走了一个来月的平稳路,就又遇到了高山呢?这是因为,每一位新员工进入团队之后,都会经历一段蜜月期,紧接着就会从心理上出现一种高山反应。在组织行为学中,这种高山反应又被称为文化休克。一般来说,新员工之所以出现高山反应,是因为下面的三点原因:
1. 在一种陌生的团队文化中丧失了自己在母文化环境中原有社会角色,造成情绪不稳定,因而出现高山反应。
2. 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长时期形成的母文化价值观与陌生的团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不和谐或相抵触,造成行为上无所适从,因而出现高山反应。
3. 在陌生的团队文化中,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使得新员工一时之间难以适应,因而出现高山反应。
不仅仅新员工会产生高山反应,当人们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去工作、学习或生活时,都会体验到不同程度的高山反应。例如在跨国公司里,由于外派经理对新的工作环境出现高山反应,不得不中止国外工作任务而回国的例子不胜枚举。从这个意义上讲,西天取经的旅途中,由于环境的不断变化,每个团队成员随时都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山反应。
高山反应的四个阶段
高山反应是一件值得高度重视的事。对于个人而言,高山反应意味着自己的职业生活出现危机。对于团队而言,则意味着人力资源、经济和时间上的巨大风险和损失。在通常情况下,高山反应会经历下面四个阶段:
1. 蜜月阶段:指人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由于有新鲜感、兴奋感,导致情绪亢奋和高涨。人们刚刚来到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后,常常对所见所闻都感到新鲜,对看到的人、景色、食物一切都感到满意,处于乐观的、兴奋的“蜜月期”。
2. 沮丧阶段:“蜜月期”过后,由于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与母文化不一样,尤其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兴奋的感觉渐渐被失望、失落、烦恼和焦虑所代替。这个阶段一般持续几个星期到数月的时间,在此期间,人们可能有以下表现:一种是敌视,敌视自己所在的公司、团队或地区,与老员工或当地人发生文化上的冲突。另一种是逃避,对自己所在的公司、团队或地区有厌烦情绪,不愿意与老员工或当地人接触。在严重的情况下,有些人会由于心理压力太大而返回自己的家乡。
3. 恢复调整阶段: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沮丧和迷惑之后,新员工逐渐平静了下来,他在尝试着去解开一些疑团,去寻找对付新文化环境的办法。于是,他与老员工或当地人的接触多了起来,并开始建立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他理解到异文化中不仅有缺点,也有优点。他心理上最初的混乱、沮丧、孤独感、失落感渐渐减少,慢慢地适应了异文化的环境。
4. 适应阶段:在这一阶段,新员工的沮丧、烦恼和焦虑消失了,基本上适应了新的文化环境,适应了团队或当地的行为习惯,能与他们和平相处。
传授《心经》
现在,唐僧已经意识到,必须设法去消弭高山反应给个人职业生活和团队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他停鞭勒马,嘱咐两个徒弟说:“你们看,前面的山那样高,你们可千万小心哪!”
猪八戒说:“这山唤做浮屠山,山中有一个乌巢禅师。他曾劝我跟他修行,我不曾去罢了。”唐僧在马上遥望,见香桧树上,果然有一只巨大的柴草窝。猪八戒指着柴草窝那边叫道:“那不是乌巢禅师吗?”唐僧纵马加鞭,直至树下。那禅师见有人前来,也离了巢穴,跳下树来。
唐僧下了马,向禅师倒头便拜,说道:“贫僧往西天大雷音寺取经,请问禅师,这路途还有多远?”
禅师连忙用手搀住他,回答道:“圣僧请起。你问这西天取经之路,还在远方。而且一路上虎豹出没,想要顺利到达西天大雷音寺,难着呢。”唐僧越发焦急,又问远方究竟有多远。禅师笑了笑,说:“路途虽远,终有到达之日。倒是这一路上你们会遭遇许多困难和挫折。我有《心经》一篇,如果遇到困惑,但念此经,自然不会再有什么高山反应。”唐僧便虔诚地拜伏于地,那禅师遂口诵传之。
《心经》的由来
关于这篇《心经》的由来,佛教界的说法是,唐僧,也就是玄奘法师,在阅读经书时,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癞,人不敢近,惟有年轻的玄奘法师,以一颗同情心侍奉他,为他洗脓血、涂药。不久,这老和尚的疥癞病痊愈,为感谢他调治之恩,无以为报,惟有一部经书,可以口传给他,就是这一部心经,一共260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师便记在心内,后来把它译出来。现在教界流传最广的,便是玄奘法师的译本。
那位老和尚又是什么人呢?有人说他是观音菩萨,也有人说是鸟窠和尚。为什么叫鸟窠呢?他在树上搭个小篷,像鸟窝一样,住在树上,生活多简单!那时白居易是杭州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遇到鸟窠和尚,向他请教什么是佛教?鸟窠和尚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听了哈哈大笑,这些话三岁小孩都会说。鸟窠和尚回答:“三岁小孩虽能说,八十老翁做不到。”白居易听了之后,想想很有道理。
后来,玄奘法师在取经途中,经过茫茫大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中间无人,惟多鬼怪。在如此危险万分的绝境中,只要玄奘法师一念《心经》,所有邪魔鬼怪立即消弭无形。依仗着《心经》的功德神力,成功到达印度取经,15年后回中土,成为国师,专心翻译佛学经典。《西游记》的故事,便由此而来。故事中向唐僧传授《心经》的这位乌巢禅师,大概就是以鸟窠和尚为原型的吧?
前面还有高山吗
却说唐僧一路前行,一路念诵《心经》。老话说:“念兹在兹。”他不久便彻悟了《心经》的大义。在这风餐露宿、披星戴月的求索中,时光也在默默地流逝,又到了芳菲落尽、树高蝉鸣的夏天。
这一天,师徒三人经过一处村落。看看太阳也快下山了,师徒三人便决定在这里投宿。唐僧下了马,拄着九环锡杖,来到一户人家门前,只见一个老者斜倚竹床之上,口里嘤嘤地念着佛经。唐僧上前施礼,说:“施主,贫僧往西天雷音寺拜佛求经,路过这里,刚好天色已晚,希望能够在您的府上借宿一夜,请您行个方便!”
那老者一咕噜跳了起来,一边整理衣襟,一边摇头说:“借宿一夜当然没问题,只是这西天却去不得。你们哪,明天一早还是回去吧!”唐僧奇怪地问:“为什么?”老者解释说:“取经不难,难的是一路翻山越岭、道路艰险难行。从这里向西去,大约30里远近,便有一座山,叫做八百里黄风岭,山中多有妖怪。想要经过这座山,难哪!”
原来,《心经》并不能变沟壑为坦途,并不能改变雄关漫道真如铁的事实。那么,这部被成千上万的佛教徒目为神物的《心经》究竟有何用途呢?深得《心经》要义的唐僧已经知道,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翻山越岭的秘诀在于“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困难既然摆在前面,惟一的办法就是设法排除畏难情绪、进而解决困难。
换而言之,高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自制的高山反应。而《心经》的作用就在于,尽管我们无法改变高山存在的事实,但我们的确可以用另一种心态去翻越高山。
半山中的一阵妖风
现在,唐僧师徒已经进入了八百里黄风岭山区。唐僧在半山腰的悬崖边上立马站定,欣赏高山峻岭的壮丽风光。虽然还没有到达山顶,但那种“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境界已然可以想见。
忽然,一阵旋风刮来,唐僧心中的英雄豪情顿时化做了惊慌不安,望着孙悟空说:“好恶的一阵风啊!”孙悟空说:“起风是一种自然现象,你怕什么呢?”唐僧说:“此风与那天风不一样。此风浩浩荡荡、渺渺茫茫,足以让赶路的行人迷失方向、让挑柴的樵夫寸步难行哪!”孙悟空让过风头,一把抓住风尾闻了闻,有一股腥臭气,说:“没错,此风的确有些蹊跷。闻闻这风的味儿,说明附近不是猛虎就是妖怪。”
话犹未尽,山坡下就跳出一只斑斓猛虎,吓得那唐僧一跟头从白马上滚了下来。猪八戒一见,扔下行李,掣起钉钯劈头就打。只见那只猛虎直挺挺站了起来,伸出爪子往前胸一抓,竟然把自己的一张虎皮剥了下来,全身血津津地高声叫道:“我是黄风大王麾下的先锋,在此山中巡逻,要拿几个凡夫俗子回去给大王做下酒菜。你们是哪里来的和尚?敢从此山经过,这不是送肉上砧板吗?”
猪八戒骂道:“你这个孽畜,我等不是什么凡夫俗子,而是上西天取经的使者。你赶快让开大路,别吓坏了我师父,否则小心我手中的钉钯!”那妖怪不容分说,一只虎爪向着猪八戒劈脸抓来。猪八戒将身体一闪,抡起钉钯就打。孙悟空也不甘落后,掣起金箍棒来助阵。那妖怪抵挡不住,只得落荒而逃。
兄弟俩奋起直追,要将那妖怪赶尽杀绝。谁知那位妖怪竟将自己的虎皮盖在石头上,使了一个金蝉脱壳之计,自己却回头将坐在路旁念经的唐僧摄入了黄风洞中,准备把唐僧献给黄风大王美餐一顿。
灵猫捕鼠
黄风洞中的这位黄风大王,本是灵山脚下的一个黄毛貂鼠,因为偷吃了琉璃盏内的灯油,害怕佛祖怪罪,所以逃到此处,占山为王。我们已经知道,灵山就在我们心头,这只占山为王的老鼠,原来就是我们经常会有的妄念。在这里,则是指唐僧心中的妄念。
唐僧为什么会有妄念呢?当初乌巢禅师为了帮助他们消弭高山反应,特地给唐僧传授了一篇《心经》。唐僧默默记诵在心,常念常存。谁知,不念经好像还好,一念经就觉察到妄想杂念统统都起来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个妄想杂念并不是念经念出来的,而是你本来心里头就这么乱,一直未发现而已。现在因为想收心,才发现心中乱得厉害。对于孙悟空和猪八戒这样的员工,如果心有妄想杂念,只需要用“紧箍咒”和戒律这样的管理制度来约束他们即可。可是,对于唐僧这样的团队主管,心有妄想杂念就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了。
在佛教中有一个比喻叫“灵猫捕鼠”。把正念比做猫,把妄念比做老鼠。老鼠一露头,立即就被发现了,这就是猫的警觉性。许多佛教徒在打坐时,在内心都有过猫鼠大战的体会。
战胜困难容易,战胜困难却难
主管的妄念常常是导致团队失败的罪魁祸首。这是因为,主管的妄念会使得团队的目标变得不确定。譬如黄风大王麾下的那位虎先锋,它会剥下自己的皮,盖在石头上,让你信以为真。
老虎是困难的一种象征,但披着虎皮的石头只是困难的一种假象。当孙悟空奋起金箍棒,一棒子打下去,不仅没有打死想像中的那只老虎,反而震得自己手疼。猪八戒也奋力筑了一钯,同样劳而无功。
真正的老虎早已掳走了唐僧。孙悟空和猪八戒兄弟两个漫山遍野地寻找,可哪里有唐僧的影子呢?就好像我们在工作中遭遇到决策失误,回头找不到领导的影子一样。我们的领导到哪里去了呢?他被绑在黄风洞里,正在痛哭流涕呢!
孙悟空来到黄风洞外,摇身变做一个花脚蚊子,从门缝飞了进去。飞到后园一看,师父被绑在桩子上,还活着呢。
又嗡嗡地飞到前面,只见一个小妖精,撞上厅来向黄风老妖报告说:“大王,小的巡山,看见猪八戒坐在林里,却不见昨日那个孙悟空。”老妖说:“孙悟空不在,难道昨日被我一阵黄风吹死了?”众妖在旁七嘴八舌地说:“大王,也许孙悟空并没有死,而是搬救兵去了,那可如何是好?”老妖说:“随他搬什么救兵!除了灵吉菩萨,我谁也不怕!”
孙悟空听得他这番言语,心中暗暗欢喜,立即飞出洞外,现出本相,来到林中与猪八戒会合,说:“这个老妖怪谁也不怕,单单怕一位灵吉菩萨,不知灵吉菩萨住在何处?”猪八戒说:“那里有一位老公公,你上前问他一声,何如?”孙悟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果然看到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公公,上前叫道:“老公公,向您打听一个人,您可知道灵吉菩萨的住处?”
老公公其实是太白金星,特地化装前来指点孙悟空的。他告诉孙悟空,灵吉菩萨住在正南方的小须弥山中,他手中有两件法宝,其中有一颗定风丹,任凭黄风如何呼啸,都能够做到镇定自若;另一件法宝叫做“飞龙杖”,正好可以捉拿黄风老怪。
这位灵吉菩萨随着孙悟空来到黄风山,先由孙悟空挑战黄风老妖,将老妖引出洞来,他却在半空中施法,用那“飞龙杖”一把抓住老妖,迫使老妖现出了老鼠的原形。孙悟空赶了上去,举起金箍棒,照准那只黄毛貂鼠就打。灵吉菩萨急忙拦住,说:“它原本就是灵山脚下的生灵,我还带它回灵山去罢。待我佛如来明正其罪,也不枉它做一场老鼠。”孙悟空便送别了菩萨,到树林中去会合了他的猪八戒兄弟,一同去黄风洞营救师父。
而唐僧经此一劫,终于平息了心中的妄念,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安详。
沙和尚的真实身份
沙和尚原本是玉皇大帝殿前的卷帘将,因为失手打碎了玉玻璃,被玉皇大帝降罪,流放到了流沙河。
说到门帘、窗帘,读者自然不会陌生,但在人们的印象中,这种遮遮掩掩的物件大多与女人有关。大诗人李白就曾经写过一首《怨情》诗云:“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以简洁的语言,传神地刻画了闺中怨妇楚楚动人的情态。《金瓶梅》第二回“俏潘娘帘下勾情”,西门庆与潘金莲秋波传情,一道竹帘又成了精彩的道具布景。垂帘听政虽然与儿女私情不搭边,可垂帘听政的往往是皇太后,还是女人。可是,这个堂堂的玉皇大帝要一个卷帘将干什么呢?
原来,自宋代以后,主持科举考试的考官,必须遵守帘禁制度,故而统称帘官。考试前三日,主考、房官、内提调、内监试、内收掌等官员,由小门进入贡院的至公堂,监临随即封此门,并以帘相隔。这帘成为一种界线,帘内的考官称为内帘官,帘外的考官称为外帘官。其中,内帘官负责批阅和管理试卷,外帘官负责监临、外提调、外监试、外收掌、弥封、受卷、誊卷、对读等职务工作。这种内外帘制度,是为了防止科场舞弊。沙和尚这个卷帘将,大约就是负责监临的武官。
至于沙和尚失手打碎了的那个玉玻璃,不是现在的玻璃,而是一种白色的水晶。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中,水晶通常象征着纯净、圣洁和高贵。沙和尚失手打碎玉玻璃,即谓沙和尚不小心犯下了有违道德法律的罪过。因此,沙和尚的原型,大约就是流放到西北沙漠的犯官吧?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