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英雄一个理由,让他回去--《西游记》的叙事艺术



  《西游记》前七回,即取经之前,主要是写孙悟空的故事。
  开天辟地,万物浑生,四洲分定。开篇交代故事的背景,引出全书的主角—石猴出世。
  第二回,写悟空在灵台方寸山随菩提祖师学艺,因灵性过人参透祖师玄机,得祖师真传,且勤学苦练,终于得道,学成上天入地七十二般变化,为日后随师父西天取经积累了资本。悟空学成归里,学的怎样呢?从第三回开始,小说(作者)给了读者一个交待。
  好马配好鞍,稀世英雄则需要一稀世之宝做兵器,于是写悟空到龙宫借宝。觅械一节,一步步把猴王的力气之大写出,最后终于找到了称手的兵器:如意金箍棒—实乃东海龙王的定海神针,重一万三千五百斤。
  大闹龙宫之后,接着写大战幽冥,而且一笔匀梢了生死薄。
  于是惹得龙王、阎王纷纷到天庭向玉帝告状,玉帝本想差神将到下界收伏顽猴,太白金星却急忙献计,言剿灭不如安抚(招安),招安一则不用动众劳师,二则还体现出玉帝收仙有道。其实招安要比剿灭阴险得多,恶毒得多,也智慧得多。
  悟空之为顽石,不同于《红楼梦》中那块通灵宝玉之石,宝玉之石,崇尚无用,眸晚浊世,痛恨经济仕途、立功扬名;而石猴之石,志在功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圭泉。所以玉帝遣太白金星到下界宣诏,美猴王也就乐于听诏,随太白金星到天庭去任职了。
  只是后来(第四回)知晓这“弼马瘟”官职卑微,不甘其辱,这才丢了鸟位,辞了天庭,回花果山杜起了一杆大旗,自封“齐天大圣”,向玉帝叫板,与天庭对抗,天兵无法降伏,只好再次用计招安。
  玉帝再着李天王与三大子收伏,不成,妥协,将计就计再施安抚之计,顺势就宣美猴王为“齐天大圣”,再次召回天庭,让他负责看管王母娘娘的蟠桃园。
  美猴王终不是安分守己之人,在天庭乱蟠桃,偷仙丹,直至大闹天宫,大败天将,“搅得周天寒彻”。
  第五、第六两回极写孙悟空“大闹天空”,这是全书第一个精彩段落。悟空闹天宫、败天将,全不把天庭放在眼里。蔑视权贵、不守规矩、争强好胜、英勇无畏等主导性格一一凸现,为全书奠定了基调,也为以后保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降妖捉怪做了精彩的铺垫。
  在第六回,小说具体写孙悟空与三太子、二郎神交战,像电影中的近景、中景和特写。特别是大圣与二郎神比赛似的变换着斗法,很具戏剧和观赏价值。这段叙述既展示了天兵天将的神力,又反衬了孙悟空的威力,还展现了作者的叙事能力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第五回之前是放,极写孙悟空战天斗地,广大神通,不畏权势,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而第六回、第七回则是收。此前,孙悟空闯龙宫、战幽冥、大闹天宫,已大显身手,万事不可无度,所以从第六回便开始往里收。
  因孙悟空偷吃了仙丹,搅乱了蟠桃会,激怒了众神仙,所以才引出众天神意欲收伏孙大圣。在与众仙斗法斗勇之中,唯有悟空与玉帝的外甥二郎神斗智斗勇一段最是好看。经过了千变万化,孙悟空终藏不住那条猴子的尾巴,最后还是被二郎神的细犬赶上,咬了一口,跌跤后被七圣拿下。
  这是否是说,无论你的能力有多大,可你还不是无所不能的神,你还是有局限、有缺憾、有不足,你的缺点就是你的边界,它是你进取、超越的起点,也是你有限存在的确证。
  真金不怕火炼,英雄多遭磨难。孙大圣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不但没有被烧为灰烬、化为气烟,反而炼成了一双火眼金睛,使他在取经途中望穿一切,明辫敌友,从而爱憎分明。
  在天庭,孙大圣一路变化打来,也正是作者引出各色人等、各种神仙出场的契机。然上天各路神仙皆不是大圣的对手,玉帝没有招,最后只好请来西天如来佛祖收妖。这泼猴可与天兵天将斗勇,却不可与如来佛祖斗智,不自量力,终入圈套,败于如来之手,被如来镇于五行山下。
  第七回,前半部分在打斗中(动)概写诸神,后半部分叙述安天大会(静)重点引出几位大仙细写,有详有略,文武张弛,节奏分明。
  至此,小说完成了取经前的人物亮相,孙悟空在取经之前得到了充分地介绍、展示;闯龙宫,战幽冥,闹天宫,相比取经途中的九九八十一难来说,这只是正式战斗之前的几场热身之赛。
  另外,大圣虽有百般高强武艺,却终因与如来斗法被镇于五行山下。五百年后,被唐僧所救,从而踏上了取经之路,也可谓“戴罪立功”,不然的话,像孙大圣这样的英雄怎肯如此听话,任人呵斥,本本分分地听从一个糊涂之人的领导,老老实实地跟着去西天取经?
  第八回,在叙述完孙悟空大闹天宫、叛乱被平息之后,腾出手来再表西天如来,引出取经之事,顺理成章,极其流畅。
  从此回起,先交代取经的理由,再写观音菩萨自西天而来,沿途对取经队伍的收编,依次交代猪八戒、沙僧、小白龙的身世。
  菩萨来到东土大唐,故事再从大唐表起,亦合情合理,最后引出陈氏父子,交代取经人的身世。
  第九回到第十二回,引出取经之人唐玄奘,有了唐玄奖,才有水陆法会上菩萨点化唐玄奖去西天取经之事,至此取经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只等太宗皇上与唐玄奖钱行了。
  经菩萨点化,从此以后,唐僧横下一条心,一意西行,到西天取经。一路上,先后收伏了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小白龙,完成了取经组队工作。之后,便是师徒四人共战妖魔,排除千难万险,合力去西天取经。
  一路艰难险胆,困难多多,障碍重重,至第二十七回“三打白骨精”达到一个高潮。
  “三打白骨精”是全书最精彩之处,多被独立成戏。
  师徒四人一路西行取经,自然一路波拆,几经劫难,大圣降妖捉怪,虽惹出诸多是非,最终都能治服妖魔,化险为夷,保师徒平安,唯“三打白骨精”全书高潮处,大圣惹恼师父,被逐出师门,回花果山去了。此一回,既表现了悟空心眼明亮,明辫是非真假,纵被师父误解,也立场坚定;又反衬了师父一及师弟的肉眼凡胎,为欲所缚,难识妖魔,难以自我超越;同时也张扬了、或者说嘲讽了佛祖的无边慈悲,不辫好坏,一味地悲天悯人,以至于伤及自身而不自知;也为日后师父遭难再请大圣,理下了伏笔。到那时,更写西天取经离不了大圣。
  大圣走了,被师父赶回了花果山。所以大圣走后这一回—即第二十八回,对于叙事来说这是非常关键的时刻,不可随意处置。
  让大圣走了(不在场,缺席),实际上小说仍然是在写大圣—虚写。大圣不在,师徒三人处处为难。大师兄在时不觉好,不在时方知真的离不了。
  接下来,写大圣被打发走之后,师徒三人在没有大师兄在的情况下的第一次遇难,让人顿生许多感慨:若大师兄在就好了。实写师徒三人,虚写大圣。
  其实,是前面已写足写够了孙,悟空,至此可以让孙悟空站一边歇歇脚了。放下大圣,方能腾出手来细写八戒、沙僧二圣。另外,一开始八戒、沙僧也乐于让大师兄赶快离开,大师兄走后,八戒、沙僧正得意于大师兄不在,自己也好在宝象国“扬扬姓名”,大战黄袍怪,为宝象国找回公主。
  大战黄袍怪这场戏,作者写得很有层次。
  没有大师兄在,先是八戒呈能,拿打耙到妖怪洞口宣战。八九个回合之后,方知打不过对手,见沙僧来助战,八戒便慌称出恭,离了战场,一头扎进草丛里,拱了一个猪浑塘,便呼呼大睡起来。八戒这懒偷得绝对没有名堂,生死关头撇下沙师弟去睡觉,纯粹是小说家笔法,顾了人物,坏了情节。
  支开了八戒,再写沙僧。平时有大师兄在,遇妖魔鬼怪,就连八戒也是很少动手的,多是胜局已定时,给八戒一个面子,让八戒收场。
  黄袍怪见八戒逃了,就奔沙僧战来。沙僧更不是其对手,很快被妖怪捉住带回了洞中。
  一报还一报,前一回黄袍怪放了唐僧,这回唐僧却与黄袍怪过不去,所以这次妖怪则编排了故事陷害唐僧。黄袍怪变一英俊小生来宝象国认亲,并当场把唐僧变成了一只斑斓猛虎,骗国王说,十三年前,公主便是被这只猛虎驮进洞中,多亏附马救下。
  二师兄偷懒,三师兄被捉,师父被变成猛虎,且危在旦夕。这样支开了八戒、沙僧,再来写白龙怪,极有层次。万般无奈,只好由白龙马去救师父了。一路上白龙马只是驮师父、驮行李,默默无闻,关键时刻,白龙马英勇献身,在三位师兄都不在的前提下,只身去救师父,可谓有情有义,有胆有识。
  可惜,小白龙更不是黄袍怪的对手,不几个回合,小白龙便体力不支,败下阵来,马腿上被砍了一刀,负伤而回。
  等八戒迷迷糊糊地一觉醒来,已不见了师父,也不见了沙师弟,只见白龙马浑身湿淋淋的,腿上还负了伤。
  没办法,白龙马只好开口讲话,告诉了八戒事情的经过,并出主意让八戒到花果山去搬兵,请大师兄孙悟空来救场。呆子开始还没自信,也没有脸面再去找大师兄,因悟空被师父赶回花果山时,八戒也没有添多少好言。然大局为重,且白龙马告诉八戒,大师兄是个有仁有义之人,让八戒见了大师兄且莫说师父有难,只说师父想他哩。可见小白龙对大师兄的了解,从而也透出了小白龙的智慧。
  八戒硬着头皮来花果山请孙悟空,果然遭孙悟空的白眼和戏弄。得了机会,孙悟空便拿八戒寻开心,故意戏弄八戒,说“不认的来人是谁”,让八戒抬起头来看看。八戒进山时还用衣袖遮住鼻嘴怕羞,等到孙悟空问时,竟索性把嘴住上一伸道:“你看什么,你不认得我,好道认得嘴那!”呆子果然老实厚道,救师父心切,不惜拿自己开测,让大师兄戏耍一回了。
  孙悟空一世英雄,曾经闯龙宫,战地府,闹天宫,大败天兵天将,炫赫一时,随唐僧西天取经,也是一路降妖捉怪,心眼明亮,爱增分明。是师父不辫敌我,一味地慈悲,殃及自身,今日有难,方才记起孙大圣。须知,孙悟空这样的英雄,不是江湖上的混混,怎可随意地挥来斥去!
  要孙悟空回去,必须给他一个回去的堂皇理由!
  第三十一回,写猪八戒义激美猴王,表面上写八戒的狡猾,粗中有细,实乃还是写孙悟空,像孙大圣这样响当当的人物,决不是山间的草莽英雄,可以任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回去,应有充分的理由,不可失了身毛合和面子。
  可以忍受师父的无情无意,却无法容忍敌手对自己人格和能力的藐视。众所周知,老孙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普天的神将看见他,一个个控背躬身,口口称呼大圣,天地之间还没有谁敢不把老孙放在眼里的。
  作者:李鲁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