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西游记》这部优秀的浪漫主义古典小说中,作者吴承恩以他丰富大胆、璀璨壮丽的艺术想象叙述了一段充满着传奇色彩的西天取经的故事。
先说取经的理由。
唐三藏为什么取经?
最初,是因为唐太宗请他来主持一个水陆超度法会。
唐太宗又为什么要举行水陆超度法会呢?
原来是在小说中唐太宗为泾河龙王之事去过一次阴曹地府,他在地府遇见了许多枉死冤魂向他索命,判官告诫他:如果地狱没有呼冤之声,人间方能安享太平。对那些过去的冤死鬼怎么办呢?判官告诉他,回阳之后务必召开,这次超度亡灵的水陆法会,以平冤救苦。
要召开水陆法会,就需要一个讲经说法之人,于是就选中了唐玄奘这个根正苗红之人。
这只是一个前提。
唐三藏为什么毅然西行,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观世音菩萨改了装束到超度法会上,点化了他。其实,唐三藏本来就是佛祖如来手下的二徒弟“金蝉子”,只是因为他当年不好好听如来讲法,被贬到下界来托生。所以点化唐三藏去西天取经,实乃如来招其再次归佛而已。
佛祖为什么派观世音到东土大唐寻找一群取经之人呢?因为他看见中土之人愚顽残暴,战祸频仍,欲壑横流,他有教人解脱的宝贵教义三藏:《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若免费赠送,又怕中土之不知道这经典的好处,糟蹋了灵丹妙药,于是决定找一批意志坚定的人,要他们从中土一步步走到西天来索取——只有得来不易之物,他们才知道好好珍惜。
再来看取经的队伍及其意义。
西天取经由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一行师徒四人组成一支取经的队伍,这是一支短小的取经队伍。四人性情各异,组队之前各自都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甚至都有前科,三个徒儿更是劣迹斑斑。
师父唐僧,法名玄奘,又名唐三藏。他俗姓陈,名江流,其父陈萼,字光蕊,当年新科状元郎,放榜时骑马夸官亮职,被当朝丞相殷开山的女儿满堂娇抛绣球打中,做了殷丞相的乘龙快婿,旨赴江州上任。不料天有不测风云,赴江州途中被歹人刘洪所杀,刘携满堂娇代陈上任,后满堂娇生下陈之子(遗腹子)。刘洪不容陈的后代,命满堂娇丢到江中了事,满堂娇不舍亲生骨肉,将儿子放在一木板之上,顺江漂下,正巧被下游金山寺长老法明和尚收养,起名江流。陈江流长大懂事后替父报仇,救出亲生母亲。父亲也因当年慈悲为怀,被放生的那尾金色鲤鱼索魂送还阳界。陈江流从此出家,跟随法明长老专心事佛。所以当太宗皇上欲寻根正苗红的佛家弟子,在九月初三的水陆法会上讲经说法之时,那陈江流———玄奘法师,便是其首要的人选了。
其实,唐僧原本是西天如来手下的二徒弟“金蝉子”,因当年不好好听佛祖说法,怠慢了西天大教,被贬到下界东土转生。应该说,师父唐僧也犯有前科,也属于“戴罪立功”之身。
大徒弟孙悟空,五百年前闯龙宫,闹天宫,大战幽冥,且一笔勾消了生死簿,“搅得周天寒彻”;又因不满天庭所赐卑微官职,回花果山扯起一杆大旗,自封“齐天大圣”;后因扰乱天庭,大败天兵,玉帝只好请西天佛祖如来收妖。然而,这泼猴可与天兵玉帝斗勇,却不能与佛祖斗智,不自量力,终入圈套,败于如来之手,被镇于五行山下。
二徒弟猪八戒,原本是天河里的天蓬元帅,因作风不好,酒后失态戏弄嫦娥,被玉帝打了二千大锤,贬下凡界,不巧错投母猪之胎,变成这般模样,在福陵山云栈洞占山为王,残害生灵。
三徒弟沙悟净,原本是灵霄殿下侍銮舆的大将,因渎职,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被玉帝打了八百,贬在流沙河,吃人无数。
取经队伍中除师徒四人之外,还有一交通工具(脚力),即师父的座骑,兼驮运行李的白龙马。
白龙马本是西海龙王敖闰之子,也是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被其父王表奏天庭,告了忤逆,被玉帝吊在空中打了三百,不日遭诛。
如此看来,唐僧西天取经所用之人,个个皆是有本事、有能力的“罪人”。三个徒弟和一个脚力,在踏上取经之路前,都犯有前科,后被菩萨搭救,跟随唐僧西天取经,都可谓是“戴罪立功”。不然的话,这帮高人,是不会如此听招呼,去听从一个呆人笨人瞎指挥的。
赴西天成功地取回真经,应该说靠的是师徒四人的不太团结的团队精神,取经历经千难万险,单靠其中任何一人,都不能最终战胜九九八十一难,抵达西天圣地,取回真经。
唐玄奘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坚韧不拔,矢志不移,不被任何花花绿绿的世界所诱惑,纵使前面有千难万险、有万丈深渊,纵使所有的人都畏葸不前、都退缩了,他也照样毅然前行,一如既往,痴心不改。
如果没有唐玄奘的坚韧持重,光靠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西天取经,早成了泡影。
话又说回来,西天取经若是只有师父唐玄奘的坚韧不拔、认定目标决不动摇,是否就可成就大业呢?
也不行。唐玄奘纵然有满腔的热忱,有万分执着的精神,但是,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使他不能完成取经的任务。
一个是唐僧肉眼凡胎,不辨敌我,爱憎无法分明,关键时刻他只看到现象,却认不清本质。而敌人,最擅长的则是用假象混淆视听。唐玄奘不辨敌我,一味慈悲,对任何人皆以诚相待,悲天悯人,没有分寸,以至于殃及自身而不自知,如若没有孙悟空慧眼识妖,唐玄奘早不知身在何处,被大小妖怪吞下几回了呢?
二是唐僧不但分不清敌我,而且自身还没有战斗能力。取经路上遇到的任何一处艰难险阻,都非唐僧之力所能战胜的。妖魔鬼怪都有超人的力量,没有孙悟空的通天神力,没有猪悟能、沙悟净的奋力拼搏,单靠唐玄奘自己,空有豪情万丈,也是寸步难行。
再说孙悟空。孙悟空心明眼亮,曾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且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又不被事物的假象所蒙蔽,也从不被敌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他不事权贵,敢作敢当,身怀绝技,武艺高强,灵活多变,从不费厄泼赖。取经途中,降妖捉怪,披荆斩棘,出谋划策,托关系,走门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如若没有孙悟空的鞍前马后,单靠猪八戒、沙师弟,则难保师父西天取经。
然而,孙悟空这类人,一个最大的毛病则是恃才傲物。动不动就耍脾气、撂挑子,工作中稍有不如意的地方,便摆大谱,拿大架,自视有能力、有技术,领导和同志们离不了他,放手之后,还非请不回。若是只有孙悟空这一类人,也无法去西天取经。因为,他虽有能力,却缺少唐玄奘的那种韧性和毅力,工作易情绪化,好凭一时的冲动行事。
猪八戒怎样呢?
猪八戒在《西游记》中是一个最平民化、最人性化的人物,七情六欲他都有。他没有师父那种远大志向,也参不透师父为何那样苦着自己、干吗执意西行?依老猪的意思,早就娶妻生子,“从长计议”了。他也没有大师兄孙悟空的超人本领,在取经路上,也能协助大师兄降妖捉怪,用八戒自谦的话讲,叫“放屁添风”。但总的来说,八戒贪吃,嗜睡,偷懒,好色,爱沾小便宜,但常又弄巧成拙,有时又粗中有细。八戒也能吃苦,在高老庄老丈人家,脏活累活都是他干,取经路上牵马担行李,一路辛苦有加。但是,有福他可以共享,有难却不能同当。取经途中一遇意外、师父稍有不测,八戒不是首先想法去救师父,而是每次都迫不急待地嚷着“散伙”、“分行李”。八戒贪吃,书中有着大量的描写,作者几乎不放过每次机会,只要有八戒出场,就一定要写他的吃相,长则大段描写,短则“如风卷残云”一笔带过。像“猪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则成歇后之语,“猪八戒照镜子”,“猪八戒背媳妇”等这些典故早在民间流传。八戒好色,在书中他出尽了洋相。八戒心胸狭窄,常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第27回“三打白骨精”之第二打之时,师父就已慈悲得一塌糊涂,不但大念“金箍咒”,害得孙行者疼痛难忍,而且还动了真气,发狠要将悟空赶回花果山去。悟空遭师父误解,也欲赌气回花果山,临走之前求师父一件事——回去可以,可否将头上的“金箍”给去掉?这话未出口,则被呆子接了过去,他在师父跟前煽阴风点鬼火,抢着告师父说“他要和你分行李哩!”这呆子,心中一急,却把自己的心里话说了出来。行者闻言,果然暴跳如雷:“老孙五百年前,在花果山水帘洞大展英雄之际,收降七十二洞邪魔,手下有四万七千群怪,头戴的是紫金冠,身穿的是赭黄袍,腰系的是蓝田带,足踏的是步云履,手执的是如意金箍棒:着是也曾为人。”那里看得上今日这点鸟行李!呆子之话,简直是侮辱老孙的人格。
三打白骨精后,悟空还是被糊涂的师父狠心赶了回去,临行之前悟空“泪坠腮边,停云住步,良久方去”,一片师徒之情,感人至深。而且第28回开篇就写他对师父的思念,令人感慨万端。接下来的取经路上,没有了孙大圣,让人顿感杀气四起、危机四伏,毫无安全之感。唐玄奘、猪八戒、沙僧随时都会有灭顶之灾。从这以后,悟空虽不在场,但小说仍然是在写悟空——虚写。悟空不在师父身边,安全没了保证,直至师父被黄袍怪戏弄变成一只猛虎,猪八戒、沙悟净,甚至白龙马都拼死相救,可他们仍不是黄袍怪的对手。万般无奈,白龙马开口说话,提议让八戒到花果山去找大师兄。孙悟空一世英雄,怎可被人随意地挥来斥去,且当时“三打白骨精”后被师父赶出师门之时,八戒在一旁也没添多少好言,所以当八戒来请悟空之时,悟空当然要摆摆谱,端端架子了!八戒左一个央求,右一个认错,悟空都不给面子,最后八戒终于想出一招;义激美猴王。只此一事,可见老猪粗中有细,也不是一味的呆头呆脑。
再来看沙悟净。他在三个徒弟中是最吃苦耐劳,最兢兢业业,最埋头苦干,最拼命硬干,最毫无怨言,最不斤斤计较,最默默无闻,最忠厚老实,最无私奉献的一个人物,简直可以说,他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代表。
因没有私心,没有野心,没有脾气,整日乐哈哈地憨笑所以沙悟净没有恶交,对谁都一派温和,于是别人也都对他交好。师徒四人之中,沙悟净占尽了“人和”。若在今天的单位里,年终评优、选先进,若与其他三人相比,得票最多的肯定是沙悟净,而且每次还能以绝对压倒多数稳操胜券。几年下来,沙僧家则需专门做一个橱子,展览并存放他的这些奖状、锦旗、证书和勋章。
有人做过调查,师徒四人中人气最旺的就是猪八戒。八戒虽有种种的缺点毛病,总体上讲还算忠厚老实、任劳任怨起码不惹人讨厌,相反还挺招人喜欢。女孩子谈恋爱、找对象,在四人中会首选猪哥哥。一般的女孩子都不会喜欢师父唐僧,他太“卡宁”。唐僧不近女色,悉心向佛,一根筋、老古板,平时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爱好,没有生活情趣,与之相伴终生,一定是枯燥乏味、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那么,嫁给孙悟空能否幸福呢?也不会。孙悟空虽有天大的本事、地大的能耐,然而他处处争强好胜,最易招惹是非,让人为他终日提心吊胆,甚至说不准那一天,他还会闯出一个大祸来。沙僧虽老实忠厚,做朋友可以,做老公则不然,不能光守着沙哥哥的一摞奖状、证书、勋章过日子啊!生活中还要有乐趣、幽默感,创造性、新鲜感、刺激感,这些沙大哥都做不来,老沙只会任劳任怨,埋头苦干,让老沙这样的“劳模”出个主意,搞个科研立项,或者让他当个单位领导抓全局工作,连老沙自己也会摆手不干的。因为他缺少独立思考,独当一面的领导能力、决策能力。
人们大多把他们师徒四人看作是性格不同的四个人物而余秋雨却明眼看出了这师徒四人既可能被处理成在人生行程上的四种态度,也可以把这四种态度囊括成能够统一的在一个生命体上的四个构件。不仅仅是说在现实世界中我们能够找到这四种类型的人,而且还能在我们自己的心头找到这四种素质。明明是一个人有时像唐僧那样坚忍持重有时像孙悟空那样放达自由,有时像猪八戒那样浮薄庸利有时像沙僧那样忠厚静穆,这种种素质上的轮换融合,对应着客观行程上的九九八十一难,最后走完艰难而壮丽的人生路程。
九九八十一难又象征着什么呢?其实,九九八十一难则是人类自身局限的外化,战胜外在的艰难,实则是战胜自我,即自我超越。战胜自我,自我超越,这不正是哲学史上自古希腊以来的一个古老的话题吗?
佛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
是自己心中有鬼,禁不住欲望的诱惑,却怪那女人的引诱,说女人是殃国的“祸水’,、是媚人的“白骨精”……
是自己没有顽强的毅力,才动不动就要打回高老庄去,闹着一次次分行李,却说什么路途千难万险……
人若有能力,有毅力,那万水千山夕4也就只等闲了。
取经:不在结果,重在“过程”。
师徒四人历经千难万险、战胜了妖魔鬼怪结合所成的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终于到达了西天,取到了几千卷经书。
可在返回中土的途中打开一看,竟然全部是空白之物。
佛祖想要借这批空白的经书传达什么讯息呢?他或者是要告诉世人,大道理不必罗嗦,你得自己去想;还是,哈哈,大道理本来“就没道理”。
还是,你们“经”已取到了—经过这一路困顿折磨,该学的都学到了,还来取什么“有形的书”?那些都是没用的东西,是“蹄”,是“荃”。
他们师徒四人不肯死心,又跑回去找佛祖换回了一套有字的经书—他们不能白来,他们还得回大唐中土,向唐太宗及中国百姓交代呐。
换了真经,于是扛着照原路再回中土,不幸渡河时被老鼋捉弄,不小心将经书又全掉进河里去了。这次很麻烦,他们过河后在石上晒经,经页粘在石头上,有一些揭不下来,经卷残破了。佛祖要用这些残破的经卷向我们昭示些什么呢?
孙悟空向他的师傅解释:这正应了人生原本无法完美的道理(残缺),正像苏轼词中所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若一开始就完美无缺了,还需要什么追求?没有理想不需要追求,这个世界,这个人生,将是索然无味!
书中的故事告诉我们,“目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那千山万水,你得一步一步地踩过去。
生存,是一个全然个人的问题,人生的每一步都得自己去走,去思考,去体验,别人是不能越俎代庖的。尽管每一个人在少年时期都被劝告过,“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然而别人的体验都是别人的,虽一再劝告,人们仍一再蹉跎。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终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这不正是取得真经、修成正果、成佛成圣了吗?至于那扛回的几千卷经文,以及最后西天佛祖的加封,则徒具形式而已。
作者:李鲁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