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叙说生态语文

作者:徐凌云




  “生态理论” 最先得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凭借发端于当代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在“新课改”精神的烛照下,生态语文也应运而生。所谓生态语文,就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系统观、生态观,促使课堂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发生转变,强化关联,避免割裂,注重实践与体验;另一方面要促使教学生态的改善,通过转变教学生态中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来平衡课堂群体生态,避免“花盆效应”,建设和谐的语文教学生态环境,使教师与学生成为合作的探索者、平等的对话者,使学生与学生成为协同的学习者。简单而言,生态语文应该是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一种语文学习过程,即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思与悟等方面的平衡、统一、亲和、融洽。
  
  一、生态语文应体现语言与人文的同构同生
  
  生态语文应努力寻求语言训练与人文感悟的最佳平衡点,既不因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机械枯燥训练,肢解了课文;也不因重人文熏陶而只让学生去感悟,虚化了语言的学习。语言训练与人文感悟应有机结合,二者并举,训练之中有感悟,感悟之时有训练,并且还要因文因人而异。一些诗歌、散文、童话等体裁的文章,就可让学生多潜心文本,诵读、对话,多谈一些感悟,多体现人文性的一面,而教说明文如《太阳》、《鲸》之类的课文时,则应多侧重一些词语、句子的运用训练,多体现工具性的一面。另外,“训练”与“感悟”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因人而异。小学低年级学生正是学习最佳时期,他们原有知识经验少,生活阅历浅,这时应多训练,写好字,读好书。而到高年级,随着孩子人生阅历的丰富,知识积累的增多,应逐步提高感悟的成份,多体现人文的东西,让文中崇高的精神、伟大的人格熏陶影响学生,从而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这种“语言”与“人文”的合二为一,同构同生,是我们在新课程的征途中应该追寻的一个目标。
  著名特级教师武琼在教《挑山工》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挑山工走的“折尺形线路”比游人路程长,感悟挑山工的朴实话语中的内涵,她是这样指导的:
  1.画。要求学生按照文中的句意,画出折尺形路线图。
  2.评。选出几幅有代表性的图,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画,评一评谁画得好。
  3.说。让学生借所画的图,讲解挑山工如何登山。(将规范的书面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4.比。引导学生比较挑山工和游人登山的路线图,并说说你发现什么?(路程长、任务重、工作辛苦)
  5.问。“这时你产生了哪些疑问?”(①为什么要这样写?②为什么走得比游人快?)
  接着,武琼老师让学生自由读挑山工的话,挑出其中的关键语句,用笔注明,在读中体会感悟挑山工的富有哲理的话语,让生生、师生之间交流对话,碰撞思想,最后感悟出我们应该和挑山工一样做事向着一个目标,坚持不懈,脚踏实地。
  从武老师的整个教学环节中我们不难发现,她正确地处理了“语言训练”与“人文感悟”之间的关系,巧妙地把握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前面的画、评、说、比、问等环节的精心设计,不仅让学生听、说、读、写诸方面都得到了训练,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挑山工工作的辛苦,为下面学生感悟出挑山工话语中的哲理打下基础。
  
  二、生态语文应彰现诗情与创意的珠联璧合
  
  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也可以是古体诗,还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那么语文就更应是一首诗,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是诗意,语文的灵魂和生命更是诗意。简而言之,语文的最高境界就是诗意语文。而诗意语文就是那种叫人流连忘返、依依不舍的情趣;是那种让人耐人寻味、思之无穷的情味;是那种含蓄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是那种余韵悠长、情思绵绵的情绪;是那种让人用生命去憧憬、去感伤、去赞颂、去痛苦、去追求的力量……它让人心灵不断净化,人格不断升华。而生态语文也是让我们的学生诗意般地栖居在语文学习上,身心彻底放松,精神高度自由,思想任意驰骋,去感受李白的飘逸潇洒 ,杜甫的沉郁顿挫;感受《草船借箭》的智慧,《海上日出》的奇观……总之,生态语文彰现的是诗意与创意的珠联璧合。
  有一教师在教完白居易《暮江吟》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你能用打比方的手法,尽可能说出有关月亮的诗句吗?学生稍作思考后,便纷纷举手作答:
  生1:月亮是一个明晃晃的镜子。
  生2:月亮好像一只弯弯的小船浮在空中。
  生3:一弯新月,像一把银光闪闪的镰刀。
  生4:月亮宛如一个大玉盘。
  生5:月亮似一盏明灯
  ……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不同视点去想像,但教师觉得学生的发言过于笼统,条理性不强,于是又启发、点拨学生,让学生将刚才说的内容再分一分类别,先从月亮的形状角度来说,学生经一番讨论后,有了下面的答案:
  月圆的角度:
  1.月亮晶莹剔透,如同明亮的玻璃球。
  2.月亮栖息树梢上,像黄澄澄的橘子,诱人直流口水。
  3.洁净的月儿如同透明的水晶石,射出柔和的月光。
  4.月亮是哪吒的风火轮,它还想和谁争高低呢?
  月缺的角度:
  1.那新月仿佛小姑娘的眉毛,细细的,弯弯的。
  2.那一钩新月,像把银辉闪闪的镰刀,收割着丰收的希望。
  3.那月儿如同一叶扁舟,悄然驶向宇宙。
  4.弯弯的月芽,如同一只鱼钩。
  ……
  学生的发言越来越精彩,语言也显得有个性色彩和诗的韵味,教师又要求学生将月亮拟人化,赋予月亮以人的动作和情感,学生又有了下面的句子:
  1.清晨,月亮如同含羞的小姑娘,捂着自己秀丽的脸庞。
  2.月亮如同慈祥的妈妈,哼着摇篮曲,哄着孩子安然入梦。
  3.暮色降临,月亮梳理打扮一新,迈着轻盈的步子走来了。
  ……
  学生的想像一发不可收,教师再顺势引导学生,如果从月亮给人的感受方面来考虑,又可怎么说?
  1.月亮姐姐的手柔柔的,抚摸着大地。
  2.月亮笼罩着大地,仿佛给大地笼上了一层薄纱。
  3.美丽的月光,如雾一样梦,如梦一样美。
  4.月光如水,清凉透明。
  ……
  “月圆是一首诗,月缺是一幅画。”一开始教师就没有满足于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回答,而是进一步开掘引导,让学生将所说的再加以抽象概括,分类归类,从月亮形状角度,从把月亮拟人化的角度,从月亮给人的感觉的角度发散开去,不仅学生的语言个性化色彩浓,而且富有诗意和灵性,更可贵的是学生的创新泉水也随着教学流程的深入汩汩流淌。
  
  三、生态语文应实现对话与探究的相得益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阅读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即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我之间进行相互交流,达到主体的相融、认知的协调、精神的相遇和理性的碰撞。但在对话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也不容忽视,文本有长有短,并非处处皆佳景,其中不乏有平淡之处。因此,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本中最有意义、有价值的部分,并选择好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引领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难点、亮点予以关注、欣赏、品味与探究。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就非常注重对话与探究的相得益彰。
  学生初读课题后,孙老师就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什么作者不写天游峰的美景,却只写扫路人呢?”“游人感到累,老人为什么不累?”“作者为什么要说三十年后再去看老人,老人能活到一百岁吗?”“老人七十多岁了,为什么还不愿意退休?”“为什么说老人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到住地?”……学生提了这么多问题,如何去解决?孙老师启发学生说:“我们怎样通过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呢?”有的说自学,有的说分小组合作学习,有的说将问题归类,选择重点进行学习。孙老师采用了第三种建议,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分为三类:①游人累,为什么老人不累?②为什么七十多岁的老人不愿意退休?③老人为什么能活到一百岁?然后孙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再次深入研读课本,自主探究,再进行对话交流,请看下面的一个对话片断:
  师:老人能活到100岁吗?
  生:老人天天这么扫,很勤劳,能活到100岁
  生:山上空气新鲜,能活到100岁。
  师:老人吃什么,喝什么,呼吸什么?你们在城市中吃什么,喝什么,呼吸什么?(答略)
  生:山中的风景这么优美,老人舍不得走,也一定舍不得死。
  生:我从第十节看出有自信有毅力的人能活到一百岁。
  师:请你读读这一小节,读出自信。人的心情意愿也能使自己延长寿命。
  生:“三十年后,我再来看你”给老人活下去的力量。
  师:“三十年后,我再来看你”是我给老人以信心,“三十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是什么?
  生:是老人的自信。
  师:老人能够活到一百岁有三个原因:①锻炼;②环境好;③自信乐观。老人能活到一百岁吗?
  生:能(齐声答)
  孙老师较好地处理了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引导对话之间的关系,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点拨的作用,使两者相得益彰。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像孙老师执教的课堂那样师生心灵融通,并且实现师生与文本作者情感的共振,给予学生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用文质兼美的文本内容支撑孩子人格的脊梁,让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引导点拨恰到好处,相得益彰,那么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就能积累知识,张扬个性,熏陶情感,培育智慧。这样的课堂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生态化的语文课堂。
  当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关注人的生命发展的时候,作为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语文教学,需要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而生态语文就是兼顾两者、和谐共进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