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发生式”评价策略

作者:陈 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其教学评价是随着教学进程的展开而“发生”的。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是一种“发生式”评价。所谓“发生式”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评价者主动收集和处理现场信息,对评价对象的学习生成过程做出恰当的价值判断,以促进有效学习“发生”的一种评价方式。下面结合数学学科谈一些具体的评价策略。
  
  一、当学生存有顾虑时——“激励”评价
  
  学生由于受知识和经验的限制,有时不敢大胆地去尝试,特别是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就是心里有了想法也不敢大胆地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生怕讲错了会被别人嘲笑。当教师觉察到这种“冷场”现象后,要及时采取“激励性”评价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自信的火花,鼓励学生勇敢地投入学习之中。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师开门见山地出示例题:1/4+3/8,让学生先试算。有不少学生愣在那里没动静,甚至还有学生在轻声嘀咕:还没教怎么会算呢?教师发现情况后,进行了鼓动:“没有尝试,怎么知道不会呢?”“你试一试,相信你定会有收获!”“只要全心全意地投入进去,什么事都难不倒你!”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都投入了独立计算,并“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算法,这些算法中虽然有些是不正确的,但学生的主动投入使教师找准了教学的真实起点,为下一步顺着学生的思路来分层施教提供了依据。
  
  二、当学生思维受阻时——“启发”评价
  
  学生在学习中由于受负迁移和思维定势的影响,会对一些学习内容理解偏颇或探究活动偏离方向,再加上面对一些思维力度较大的题材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会受阻。此时,教师应采取“启发性”评价手段,将学生受阻的思维通道打通。例如,学生在自主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不少学生由于受“能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影响,始终将目光停留在“个位”上,从而使探究活动受阻。此时,教师进行启发性评价:“同学们能够将前一节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本节课中来,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老师为你们学会了这种方法而感到高兴!但数学中的规律是丰富多彩的,有些规律是不通用的,用以前的方法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时,我们要寻找另外的途径和方法。”然后教师出示一些正反材料让学生判断,使学生明白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跟“个位”无关,并将探究思路引到“数字之和”上去,使探究活动能顺利进行下去。
  
  三、当学生畅所欲言时——“延时”评价
  
  教学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当学生回答了一种答案后,有些教师会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这种评价会出现这样的后果:如果是否定的评价,学生可能会有挫折感,会丧失继续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而如果对正确答案进行了大力褒扬后,其他学生就会趋同于这一答案而不去想其他的解法,思维的闸门就会被关闭,创造性思维可能被扼杀。因此,当学生“有话可说”时,教师不要马上给出“对”或“错”的结论,而要灵活恰当地运用“延时评价”的策略,让学生畅所欲言地抒发见解,无拘无束地开展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促使学习成果多样化。例如,学习“整数除以分数”一课,例题是:妈妈买 千克柠檬花了6元钱,平均每千克柠檬多少钱?学生独立计算时出现了两种答案:
  
  教师并没有马上判断对错,而是问道:“你有什么方法能证明谁的答案正确?”于是学生动起了脑子,想出了多种证明的方法:有的用分数乘法来验算,有的把分数化成小数去计算,还有的从实际意义上去理解1千克柠檬应该比6元钱多,等等。试想一下,如果教师过早地给出正误评价,学生能有这些精彩的思维成果吗?
  
  四、当学生交流成果时——“互动”评价
  
  如果评价只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会处在被动甚至被忽略的地位,等待教师指点、评说,很少有自主调控的机会。教师要适当地“让权”给学生,在学生开展学习成果交流时,增加一些学生的自评和生生之间的互评活动。例如,一位教师教学“7+6”,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进行全班交流,朱欢同学汇报时说了两种算法:①把6分成3和3,7+3=10,10+3=13;②把7分成3和4,6+4=10,10+3=13。老师让朱欢同学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自评后开展同学互评活动,一位同学评价道:“朱欢同学运用了凑十法来计算,很快算出了得数,而且还想出了两种方法,真棒!”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补充道:“看了朱欢同学的算法后,我还想到了一种分法,就是把7分成5和2,把6分成5和1,5+5=10,2+1=3,10+3=13。”又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不用分就能把它算出来,只要把7放在心里,往后连着数6个,得13。”这时有人反驳道:“我觉得你这种方法不好,因为这样一个一个地数太慢了,我只要知道6+6=12,就能知道12+1=13;或者7+7=14,14-1=13。”经过一番热烈的互动交流和评价,思维产生了“碰撞”,大大丰富了算法的多样化。
  
  五、当学生学有创新时——“赏识”评价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因此,教师应尊重孩子、赏识孩子,要抓住师生、生生之间每一次交流中的闪光点和创新的火花,运用赏识性用语,使他们的心灵在赏识中得到舒展。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一道思考题:用25、26、27、28四个数(每个数用一次),组成一道加减混合的等式。汇报中生1说道:“因为25+28和26+27相等,所以25+28-26=27。”老师给生1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紧接着生2说道:“我把25、26、27、28看成5、6、7、8来做,5+8=13,13-6=7,所以25+28-26=27。”老师给生2竖起了大拇指。这时,平时不太爱发言的王丽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的方法最容易做,我把25、26、27、28看作①、②、③、④,只要算1+4-2=3,就知道25+28-26=27。”话音刚落,教室里已经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教师充满激情评价道:“这想法太好了,把本来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真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然后继续追问她:“你是怎么想到的?”王丽回答道:“我住过医院,医院里的床号有301、302、303、304等等,我把它看成①、②、③、④,这样我就记住了。”掌声再次响起。
  
  六、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宽容”评价
  
  学生学习时,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想法是很正常的。因此,当他们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时,教师要用一颗宽容心去评价他们,引导他们展开反思性的自我评价,寻找错误的原因,及时进行纠正。例如,学习了“商不变性质”后进行简算,学生在计算中出现了这样的错误:2600÷500=26÷5=5…1.教师评价道:“这位同学已经理解了‘商不变性质’,知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0倍后商是不变的,并且能够运用性质进行简便计算了,这很好!但这道题的余数有没有问题呢?”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①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余数是否正确?②如果是2600本图书送给学校,每个学校500本,可以送给几个学校?还余几本?学生通过反思找到了错因:500×5+1=2501,2501≠2600,应该是余“100本书”,而不是“1本”,因为“1”在百位上,表示1个百,并明白了“商不变但余数变”的算理。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发生式”评价是一门复杂的艺术,需要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辩证地制定评价策略,灵活地运用评价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以评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