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教育魅力来自何方

作者:朱国忠




  今年七月,我随通州市“名师之路”暑期考察团前往南京听取了南师大博士生导师杨启亮教授的专题报告《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本来,这个专题并不新鲜,但我们仍然被杨教授的报告所深深吸引。大家争相和杨教授合影留念。他成为当场人气最旺“明星”。听完报告,我就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为什么杨教授的报告那么具有摄人心魄的磁力?为什么这个“干瘦的老头儿”会如此的“美丽”?渐渐地,渐渐地,“教育魅力”这个词语在我的心中升腾。
  魅力是指特别吸引人、感动人的力量。教育魅力是教师的一种职业沟通能力及影响力,它有三个层次:一是教师容貌、仪表的魅力;二是教师人格、道德修养的魅力;三是教师思想文化的魅力。像杨启亮教授这些步入专业成熟期的教师,已经进入了教育魅力的第三层次。他们是为教育思想而活着的。一切教育实践,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他们思想的材料。诞生的每一种教育教学思想,都如同一把把利剑,能斩教学改革之乱麻、开教育天地之混沌,照亮新课程、新教育初始的黑夜。教育魅力绝不是先天的遗传,乃是教师智能和文化素养的累积及呈现;它不是一项单纯的性格或特质,而是多方面能力的文化态综合呈现。杨教授身上四射的魅力,核心元素便是充满生命绿色的个人教育文化与深邃的冷静思想。
  细细地品读杨启亮教授、肖川博士这些“魅力之星”,我们就不难发现,教育魅力具有如下表征:吸引力,摄人心魄,裹挟心灵,在新课程的庄园里,在专业成长的山冈上,我们的思想之翼不由自主地随着杨教授飞翔——感染力:杨教授对于当下教育弊端的中肯剖析引发了大家深切的共鸣,一切尽在无言的认同之中;感动力:让人怦然心动,拨动情感的琴弦,增值人生的体验;冲击力:以洞幽烛微、直逼真理的思想去解构僵化、惰性的经验,荡涤陈腐的镜像世界;熏染力:以文化的和风细雨润泽学生的生命。
  教育魅力其实并不神秘,它来源于教师丰富的早期教育教学实践,成功的个人实践,来源于教师明晰的、善的教育信念,来源于他对教育教学本真境况的准确把握和在场审视,来源于其对教育名著的执著研读和对教育实践的相似匹配性关照、发展性思索。
  我们每位教师追求专业成长的终极目标便是拥有超强的教育魅力。魅力来自实力。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实力就是对于人的洞察力,就是教育智能,就是我们处理日常的教育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机智、技巧与艺术。我们不仅要发展本我文化,还要确认自我生命在场,直面教育实事本身,充分关照当下的实践活动,抬高人生的底座。在明敏的审思中,积蓄教育魅力的人生电量,在增容魅力中青春美丽。
  1.正本实践的地位,夯实教育魅力的根基。
  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尽管因在教育理论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而享誉世界,但是他们一直坚守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因而他们的教育理论是青葱的,教育魅力是永恒的。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语文教育的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他的成功也首先得益于早期丰富的创造性的母语教育实践。叶老在为《中学作文指导实例》一书所作的序《从出题到批改》里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这本集子中介绍的批改方法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不是忘了作文的学生的,极有参考的价值。我为什么说‘参考’而不说‘推广’呢?第一,我在中学当语文老师,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脱离实际如此之久,要我判断哪个方法好,哪个方法不怎么好,实在毫无把握。”显然,在叶老看来,处在第一位的仍是教育教学实践,对教育问题的准确判断力只能来自于此。回观杨教授早期的教育经历:他从小学教到初中,由高中教到大学。在教中小学时,语文、数学、物理……几乎样样都教过。正是如此丰富的教育生涯,帮助他日后建构起准确的教育教学的价值判断坐标,并且在不断地调整中练就了一双辨识教育运行真实状态的慧眼。我们要增强个人的教育魅力就不能只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专业实践,不能让教育实践边缘化,退缩到陪衬的位置。我们应该更重视实践的打磨,从实践中生长出真实的判断和在场的把握。毕竟如鱼饮水,方能冷暖自知。有丰富的实践作为支撑,我们才是一个立体的人,才会有教育的魅力。否则就是空心人,就是一个没有气的球。
  2.醇厚个性的体验,注入教育魅力的暖流。
  有了自己的丰富人生体验,才会有真正的个人教育信仰。有了切身的体验,教育教学才会有情感的温度,才会有文化的感召力,才会漫溢出浓郁的人文气息。融入了个人体验、阅历、文化的教育行动才是有生命力的实践,才是专业发展跃上最高层的表征。
  富厚的人生体验是提升教育智能的基本资源。一定的人生经验和人生境况也可成为教师价值观念的基本依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教育生涯的前五年到前十年的人生观察、生命感悟,都差不多涵盖教师的全部经验。这些比较单纯的稚嫩的感受,受到相应的刺激后容易形成深刻的印象,成为心灵的牧场、经验的矿产,成为生命体验的要素。当教师奉献出经过情绪酿造、审美过滤和思想发酵的心灵感动、生命体悟时,因为“人同此心,情同此理”,学生自然有切身的感受,容易引爆共鸣。师生之间就少了些许隔膜。
  有魅力的教师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与体验。如果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反复的思考过,如果知识变成了教师主观世界的一部分,变成了他自己的观点,那就意味着知识已经成为信念。当知识的活的身体里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教师所指向的知识才能真正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体验是教师推开学生理智和心灵之门的妙手,学生会因教师的魅力而生成信念。杨教授所讲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里正因为融入了自己的成长体验,是从体验之树上长出的光鲜红润的果子,所以才会令人顿生欣赏之情。
  3.确认生命的在场,发动教育魅力的引擎。
  我们的时代在教育问题上存在着焦躁不安的心态。教育新论层出不穷,教学技巧持续增容。这其实正是混乱、无序、内虚、迷惘的表征。我们的教师比任何时候都更充满激情、更富有探索精神,但实际上也是最软弱无力的群体。本真的教育正在瓦解而变成无休止的教学实验。一种尝试迅速地为另一种尝试所取代。教育的一切都在重构,都在流动。这是一个对自身没有信心的时代,它焦虑地关注着教育,仿佛在这个领域中有可能再次从虚无中创造出来某种事物来。于是,每一个追求教育魅力的教师必须关注一个事实:杨教授的教育魅力正来自其良好的心态、成功的感觉,他曾经以高一的学资教高二的物理,并一鸣惊人,取得当年所在市第三名的佳绩。由此,我们可以洞悉:我们在教育生涯的早期有过成功,进入过理想的状态,才可能有个人专业发展的“黎明感觉”。这种黎明感觉将引领我们找寻到真实的生命路径,充满自信地向着魅力之巅不断进发。在职业道德层面追求职业幸福,在学识学问专业发展层面追求创造性文化,在职业专业化层面追求达到职业文化层次。
  杨教授认为,理论逻辑永远不等同于实践逻辑。我们要确认自我在场,就要像杨教授那样从镜像的误读中走出来。放下理论的偏执,拾起明敏的真实,去逼近教育世界的应然状态。
  4.坚守审慎的立场,树立教育魅力的品牌。
  教育最忌走极端,也最容易走极端,所以教育中的钟摆总是在不断摆动。一个教师走在新课程的道路上,没有哲学引领是不可想象的。威廉·范蒂尔说:“我们行动的方向就在我们的指导哲学中……没有哲学,我们就会在行动之时不知所向,就像狄芬·里考克笔下的角色一样,‘冲出房间,飞身上马,四处狂奔’。”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哲学问题。缺少哲学,教育者就会容易受外部强加的规定的影响,会反复无常,屈从于权威和其他的学说。所以,当务之急,对我们来说,就是要建构起自己的课程哲学。我们应该有限度地吸纳永恒主义、要素主义、进步主义、改造主义哲学中的合理要素,还要学习我国传统哲学精华所在——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愠不火,少一些偏激与过火,多一些沉稳与冷静。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寻求一条中庸之路,宽厚地融合多种哲学,然后审慎地保持自我的哲学边界,坚守独立冷静的价值取向。正因为杨启亮教授有自己的成熟的教育哲学,才能对新课改有一份真实的把握——中国和后现代有半个世纪的差距,新课程跨越式发展,是丢了跨,只剩下越了,30年内没有结果;才能在保守与激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既要让学生能对付考试又要能让他们超越考试;才能在漫不经意间廓清了实然教学的潜藏问题——把知识体系等同于教学体系;才会有清醒的独到的见解——像什么x考试等等课改中的新生事物,就像一个人西装笔挺,却没穿衬衣。每当至此,中国人只会喊穿对了,然后尽去干这些塞衬衣的活儿……如果我们都有了杨教授这样深邃的哲学眼光,这样明醒的本我思想,这样准确的境况把握,这样的个性判断,怎么会没有魅力呢?
  5.吸纳经典的智能,畅通教育魅力的文脉。
  教师的素养包括三个层面:文化底蕴、教育追求、教育智能。教育的智慧与文化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而古老的智慧存在于经典之中。离开了阅读教育经典,一切都无从谈起。教育经典让教师更有魅力。杨教授刚开始工作时,就偷着读马卡连柯的著作。这第一部经典擦亮了他教育魅力的第一点星光。他还认为每位有志于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像《教育史学》、《心理史学》、《教育心理学》以及教育哲学、心理学方面的经典,都应该好好地读一读。显然,与教育经典为友,是我们不断增添教育魅力的源泉之一。
  如果说教师的魅力来自实力,那么教师的美丽就来自他教育的魅力。拥有了流动性教育魅力的教师将会永葆青春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