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新课程标准要求优化课堂教学情感

作者:吕效国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从教学法的角度来看,对教师的课没有任何可指责的地方。但是教师那种漫无目的,有气无力的讲述,使得学生产生一种无精打采的情绪。教师冷淡的态度马上传给学生,于是教材就好像成了师生之间的一道障壁。”不仅如此,缺乏情感的教学活动还会引起学生的厌学、弃学,甚至导致人格发展的压抑和扭曲。基于新课程标准,要求优化课堂教学情感。
  1.振作精神,把不良情绪消除在课堂之外。
  现实生活中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加上教师每天都有可能遇到学生的敌视、欺骗、吵闹和捣乱等情况,这些都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教师消极的情绪反应。美国的一个研究材料指出,在教师、医生、农民、律师、家庭妇女和教士、修女中,教师患有神经官能症的人数比例最高。然而,教师应该有能力把自己的不健康的情绪消除在课堂之外,明确自己的社会作用和价值,能够不因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因暂时的挫折而消极沮丧。在上课铃敲响之前,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振作精神,理清思绪,忘却烦恼,唤起心中蕴藏的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之情。
  2.热情引导,努力创设生气勃勃的氛围。
  课堂上,教师应该用高昂的情绪像影视导演一样帮助学生进入角色。一段词句优美、表达清晰、生动形象的谈话,犹如一个贴近生活、妙趣横生的“击石浪”或一幅令人捉摸不透又似曾相识的图片,使学生惊异、兴奋。学生能从这些设计精巧、富有诗意的谈话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和期待,捉摸到教师那颗火热的、充满激情的爱心。于是,学生兴趣昂然、跃跃欲试。这里,教师语言的优美、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表情、手势、姿态的恰如其分,板书、演示、图片等富有意味,都成了学生的审美客体,自然而然地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为教学目标的实施创设极佳的条件。一位美学家曾经论述把握现实的方式,“永远是通过情感的向往,通过情绪来完成的,这种情绪以不可抗拒的支配力量抓住人的整个心灵,并且向发生在顺序展开的逻辑思维之前,往往预定着思维和意志的方向”。情感对于思维活动的导向性,在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3.情感交融,共同领略教学内容的内在美。
  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教师的情感应更多地转移到对教学内容的体察和关注上,师生的情感交融,共同领略教学内容之内在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应倾注在对数理关系的理解,对内部规律的探索上。比如,向学生展示数据、方程、矩阵排列的整齐美,指出定义、定理、性质表示形式的简洁美,分析图形、曲线的对称美等等。深切的情感体验伴随着有条理的思考和紧张的探索,必然达到教学的高效和优化目的。
  4.及时鼓励,不断强化学生爱学习的情感。
  当学生的学习取得了成就或有了发展时,教师不能漠然视之,否则,学生会认为教师对他们的劳动成果不尊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鼓励,能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内驱力。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及时鼓励,不仅能沟通师生情感,还能强化学生爱学习的美好情感。因此,它是教师情感优化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课堂上,教师情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情感必须与教学环节相配合,服务于教学内容,不能漫无边际。教师情感优化应该是教师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情感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