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制约因素及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杨芙蓉

面的把握。具体操作方法是:(1)选择标准音;(2)以模仿朗读为主;(3)利用原文分析规律和特点;(4)在模仿后背诵;(5)背诵后再反复听至能立即而轻松跟上语流为止;(6)录音及对照,找出差距。
  
  2.选择材料策略。
  首先要根据听力目的对内容进行分级分类。要给初学者或在初始阶段使用那些语速较慢、声音非常清晰的、较易的(听两三遍后似懂非懂的为宜)听力材料,来为他们提供辨音和理解的延缓时间与机会,这种过渡往往是必要的和有效的。从而打好基础——在语音和意义间建立准确、牢固的联系。然后,接触较真实、清晰和快速的相关材料。最后接触真实、时而不清晰、语境多样的扩展材料。其次要把握材料的量,精听的材料宜少而典型,泛听的则宜多而通俗。三是以常用的、实用的、易得到和可操作的材料为主,如对话、访谈、新闻报道、讲故事、打电话等。具体的操作是:(1)确定一、二种好教材(偏易的、实用的、有趣的)进行系统教学;(2)要求掌握教材中80%以上的内容;(3)一定要基本完成教材的主要练习;(4)注意内容的重复和连贯;(5)补充相关的强化辅导材料。
  
  3.因材训练的策略。
  良好的听力依靠系统的有效训练。提高英语听力的方法多种多样,个人的情况不同,学习的阶段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但超常的“量”的积累才是关键。课堂训练,应以精听为主、泛听为辅,而课后的训练当以泛听为主,精听则作为查漏补缺的重要手段,自学则宜精泛结合、重点突破。具体的操作是:(1)泛听3—5遍;熟悉语音,了解大意;(2)精听3-5遍;突破语音难点,理解重要细节;(3)听写其中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子,并作必要的笔记,如给写不出的词语注出音标,猜测其含义;(4)核对原文或参考答案,思考出错的地方;(5)再次泛听,梳理大意和细节;(6)跟读模仿语言点;(7)口头复述。
  
  4.优化语境的策略。
  语言学习离不开语言环境,造成“聋哑英语”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听说的条件和机会。但令人鼓舞的是,当前多媒体实用化和频繁的国际交往,为外语听力学习提供了几年前都不可想象的真实或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我们必须认识到利用这种良好的语言环境是一场听力学习的革命,因为它首先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其次又提供了普通学习者都能得到的接触手段。众多的听说成功者的经验证明,利用好语言环境就能练好听说。笔者认为,根本的问题是如何优化利用。具体的操作是:(1)有一部短波收音机(用来随身听),最好是收录机(录下需反复听的材料),加上电视机(用来欣赏听),有条件的可买录像机(录下需反复听的材料),并接通宽带网(用来听、模仿和阅读);(2)以常用的内容如对话、新闻为主追踪学习,坚持不懈地完成某一阶段的任务;(3)多到英语角、多与英语本族人接触,克服怕羞、怕错心理;(4)采用适当的听练方法,以自练为主;(5)教师要指导课后听力材料选择、适当布置一些连贯性的联系,使学生利用其语言学习环境。
  
  5.心理辅导的策略。
  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心理状态是注意、记忆、思维、感情、意志等所有的心理过程或特性的集中反映。在听力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如此,这就要求在听力教学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1)要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媒体和直观手段。选择有效地教学方式,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注意;(2)要重视师生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3)要强化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英语听力教学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并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不断的完善。我们应客观、正确地对待听力教学中的制约因素,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构建自己的教育观念,寻求对策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6.
  [2]林立,杨传伟.英语学科教育学院[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3]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8.
  [4]范谊.英语学习方法指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5.
  [5]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