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对“课前说课”评价的思考

作者:窦国有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说课这种教研形式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说课研讨、说课比赛闹得很红火,甚至有的教研活动只有课前说课而没有之后的上课。
  “课前说课”就是指教师在认真研读教材、领会编写意图、分析教学资源、初步完成教学设计基础上的一种说课形式,是教师个体深层备课的一种教学预演活动。而课前评比性说课,就是把说课作为教师教学业务评比的内容或一个项目,对教师应用教育教学理论的能力、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实际水平、教学流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等做出客观公正评判的活动方式。
  应该说,“课前说课”作为教研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但只仅仅拿它作为评比的一项内容,问题就多了,笔者认为,有必要深刻思考。
  
  思考一:究竟应该怎样评价“说教学准备”
  
  说课最引人注意的地方恐怕是教学理念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就“学生”而言,说课者必须介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状况、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理解和判断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学生对新课内容的了解和关注程度等,而所有这一切又恰恰是评价者无从了解的:就“学习”而言,说课者必须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各学科的目标,因此,评价说课者是否贯彻落实了教学目标,不能仅仅依据他是否阐述了三维目标,而是要从他所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和各项教学活动中来审视,要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后获得的体验中来判断。另外,单是一个班级里面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不允许老师只定一个相同的目标。如“学生理解……”这一刀切的目标就有许多问题:一是谁是学习的主体,是老师硬要教还是学生硬要学:二是“理解”这一层面太广泛,不具体;三是学生有不同层次。无法达到统一的要求;四是学生达到目标的时间限制不明确。所以,在课前说课时评价者对以上内容无从观察,无从比较,无从操作,无“度”衡量其目标是否可以实现,再加上隐性知识(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构建周期是漫长的.评价者如何评价目标达到与否呢?
  
  思考二,究竟应该怎样评价“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过程,而它主要体现在教学艺术的应用上。如何准确而独到地理解和应用教法、学法这一课堂艺术,对于课前说课者来说是一种压力。
  在课前说课时,我们必须了解说课者是依据什么确定教法、学法的。一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教法、学法的,似乎“实际”二字就可以随意拿捏教法、学法,而听课者也一时无从了解和判断学生的“实际”究竟如何:二是经常听到“教师是第一小提琴手”,似乎这样一讲,教师真的蹲下来了,与学生平起平坐了,民主和谐了,可这“小提琴手”是如何与乐队其他成员互动合作的?三是说课者如何根据学生认识差异确定教学层次的?多种不同层次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统筹在一个进度中?四是学法如何定位?什么学生用什么学法最为凑效?一个班学生的不同心态和一个学生前后的不同心态对拟定学法的影响如何?五是教法、学法的说课仅是纸上谈兵,它无法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闪光点,无法体现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无法体现课堂上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无法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这样,对课前说课,评价者凭什么准确评价教学过程呢?
  
  思考三,究竟应该怎样评价“教学效果预测”
  
  课前说课是说如何完成教学目标的。说课者必须对教学结果进行预测,因之也具有前瞻性,这其实也是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进行反思,是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发现自己,解剖自己,弥补自己,是在不断的审视和否定中提高自己。至于抽象的是否变为具体直观、复杂的是否简洁清晰、混淆的是否找出界限差异、被动接受的是否变为主动探究、落落寡合的是否合作学习?说课者能预测多少呢?对预测的把握又有多大呢?评价者又拿什么尺度来衡量说课者预测结果的准确与否呢?
  另一方面,说课与演讲有很多相似点,对口才和胆量的要求比较高。说课者面对的是同行或专家,他最重要的是让听者明白。因此,逻辑性要强,语言要准确、生动,要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要有驾驭场面的能力,甚至于要有适量的幽默、一定的打扮等等,这一切都将影响听课者的评价。而这一些,跟平时课堂教学的关系又有多大呢?
  综上所述,课前说课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说课不可能像课堂教学那样,能看到教师的临场发挥、处置和随机应变的教学机制,能看到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实际效果。其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说课好的教师不一定上课好,同样,上课好的教师也有说不好课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研究活动中,不能简单、孤立地看待、评价教师说课的好与坏,更不能单纯地开展说课评比活动,而要把说课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相得益彰,这样才能真正有益于我们的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