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地理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作用的思考

作者:李士度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该课程内容具有广泛性、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等特征,它成为基础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体现出指导与自主、基础与研究、分科与综合、理论与实践、校内外、课内外等的有机结合与兼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启动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是促进可持续性发展思想实现的关键过程。
  
  一、问题的提出
  
  地理研究性学习在我校高一年级开展了一年。由于地理学科涉及面广、可探讨的内容丰富。笔者在指导学生的研究课题中碰到一些问题,例如选题不当、课题确定后学生不知从何人手、学生不知道怎么写论文等等。我并非指责学生的能力低下,他们蕴藏潜在的能力,只是难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如果能给他们一片天地,他们不仅能够独立思考,而且还能提出一些大胆创新的见解,让你耳目一新。因此,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更显得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作用超过了在传统教学中的作用。研究性学习既然突出了学生的自主研究,主体是学生,那么教师在其中应起到怎样的作用,值得探究。
  
  二、教师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1.指导学生确定适合的研究课题。学生确定什么研究课题是第一步。课题的可行性能保障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研究成果的质量。教师应注意引导并与学生一起参与课题确定工作,要坚持学生自主性的原则,又要引导学生走出情感的误区,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并根据不同学生生活的具体环境和家庭条件以及兴趣要求,确定最佳课题。如在农村生活的同学可拟定有关农业生产、农作物分布结构、山区经济开发等方面的课题;在郊区生活的同学,可以调查郊区的农业区位因素特点,开展河流污染状况的调查、探究,垃圾的处理等课题;城区的同学可以了解工厂、商业、交通的布局情况及区位因素,城市空气和环境的状况以及原因,垃圾分类以及城市水污染的问题等等。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在进入研究后期,如能发现自己选题存在有问题而进行修改、纠正,或由于选题不当而造成了研究的失败并能从中吸取教训,对所有参与这一过程的学生而言,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收获,或许更能贴近研究性学习的初衷。
  2.帮助学生选择、制定最佳研究方式。学生从依赖于老师的传统课堂转入自主的研究性学习,常常感觉千头万绪无从人手,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把学生扶上“马”。这种扶持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调动和挖掘出他们学习潜力和学习创造力。当课题确定后,教师可以提出几种方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课题内容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也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或给予适当的建议和补充。教师在其中的角色是引路人,决不能包办代替。教师要做的不是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而是要帮学生去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教师正确引导,适当点拨,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努力探索。如《江阴市区交通状况的调查》中关于布点的选择、车流量测算、问卷调查、走访相关部门等;《江阴市农村家河污染原因的探析》的实地观察内容、记录的要目、对周边社区的走访等都为调查报告最终的成功提供了合理、有效、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是至关重要也是极其必要的。当学生的研究步入正轨,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可转入定期检查、了解进度、解答疑问等辅助作用。特别要强调的是在课题研究中,有效资料的收集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研究的成败,同时这也是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过程,“授人以渔”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
  3.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和准确表达思想论文的成型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后阶段,也是学生总结研究过程的最后阶段。绝大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写过论文,思路不明,写出的文章缺乏论文应有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作为指导教师,首先要明确研究性学习活动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它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强调的是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这个阶段,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取舍、分析资料,组织有用的第一手材料。要求学生论文必须根据调查资料提出论点和论据,并要有一定的论证分析,主题要鲜明,论据应有理,资料应客观,并尽可能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表,行文尽可能简明扼要和条理化。同时如何应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关系,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建议,最终以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等的形式结题。
  
  三、研究性学习中的几点思考
  
  1.把握好课题的设计是关键。设置的研究课题应是学生熟悉的,并能有意识的与学生学过的地理知识相整合;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和可探索性,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问题要难易适度、具有层次感,适合不同学生;问题应具有示范性,使学生可以借之举一反三;要着眼于学生自主研究能力水平的提高。当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由于缺乏某些知识或认知策略陷于困境时,教师必须给以启发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质疑和教师的释疑、点拨,二者环节是紧密结合进行的,特别是对个别学生的解疑,应在辅导学生自学过程中完成。
  2.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水平和能力是核心。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与学生综合素质成正相关。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积极表达的欲望,主动思考,主动参与讨论分析。因此,在划分课题小组时,教师要注意将不同学习程度、不同能力(如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同学适当搭配。要注意指导小组长的工作方法,如讨论时,首先让那些学习略差的学生发表看法,然后让学习较好的学生补充,避免小组内一人讲别人听的做法,要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问题思考之中。
  3.树立可持续性发展观念是方向。传统的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始终在无形中使人们心存疑虑:研究性学习对高考有用吗?对学生原来各科的学习会造成冲击吗?而且社会上似乎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种广泛的价值意识:急功近利!什么东西在短期内可以追逐到,而且对已有益。则不遗余力地去追求,至于长远的利益,人们往往是看不到的,也不愿意为之投入宝贵的时间。因此,教师还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长远意义,掌握学习的钥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永不落伍。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不仅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作用,而且强化了全体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首先,促使教师不仅要融会贯通中学地理教材、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同时还要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适应时代对地理教师的新要求;其次,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教师一方面要加强教学研究,争取科研立项;另一方面要多形式、多渠道地争取继续教育,提高自己对学生课内外学习的指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