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游戏与“可能性”
作者:秦 勇
此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统计的基础上首次接触概率这部分内容。教材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直观感受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可能性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如何建立可能性概念,就显得十分重要。教材是通过摸球游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建立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模型,初步认识可能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概念及对事件的可能性做正确判断。
【教学难点】
建立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概念。
【教具准备】
乒乓球、袋子、玻璃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老师和一名学生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谁会赢,游戏结束后教师小结:在没有得到结果前,可能同学会赢,也可能老师会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揭示并板书课题——可能性。
评析:老师与学生一起玩游戏,一下就可以把师生的距离拉近;从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入手,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猜一猜,可激发学生求胜欲,教师再因势利导,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就进入数学学习活动。
(二)实践体验,探索新知
1.体验“一定”、“不可能”。
出示两个遮罩着装有乒乓球的玻璃缸,其中一个玻璃缸全装有若干个红球,另一个玻璃缸装有若干个其它颜色的球,从男生和女生中各请5名学生,分成两组上台进行摸球游戏,看哪一组摸到的红球多(有意造成不公平竞赛)。
游戏结束后,教师提问:为什么5位女生摸到的都是红球,男生一个红球也没摸着?分组讨论,猜一猜,两个玻璃缸中分别装的是什么颜色的球。
分组汇报讨论结果,打开遮罩着的玻璃缸,验证同学们结论。
小结:在全是红球的玻璃缸内,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出示教学挂图(1)并板书“一定”);在没有红球的玻璃缸内,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出示教学挂图(2)并板书“不可能”)。
评析:通过摸球游戏,让学生亲身经历和感受一些事件的结果是必然的,还有些事件的结果是不可能的,又通过具体的事件到教学挂图,让学生建立具体的事件表象,再通过抽象让学生建立“确定性”概念的模型。
2.体验“可能”。
出示一个玻璃缸,在里面放有3个红球,三个黄球。请男生和女生各一名上台摸球,每人摸三次,请同学们猜一猜谁摸得红球多(公平竞赛)。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通过游戏验证结果。
小结:在既有红球和黄球的玻璃缸内,任意摸一个,“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出示挂图3并板书“可能”)
评析:这次教学活动是直接把放有两种颜色球的玻璃缸,摆放在学生面前,游戏前先让学生讨论,再让学生游戏、并验证游戏结果。这一环节 是按照从理性——感性——理性的过程进行设计的,与第一次活动是有区别的。
通过两次经历和体验,结合具体事件从事物→图像→抽象,这样为学生建立一些事件的结果是“确定的”和“不确定的”模型奠定了基础。
(三)及时反馈,巩固新知
1.小组合作完成92页试一试。
2.分小组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一说生活中的事。
3.师生互动、交流,用上述三个词说一说生活中的事。
评析: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反馈的越及时越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再通过不同形式和不同层次的活动,学生就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位来认识这一概念。
(四)合作交流,综合运用
1.装球游戏。
规则:每组都有一袋各种颜色的球,请按要求选出一些球装入另一个袋子中。
A.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绿球。
B.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
C.任意摸一个,可能是黄球。
注意:完成A时,要先讨论再装球,放回原袋后,再进行活动B,活动C可只讨论,不具体操作。这样操作能反映出教学具有层次性,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课件出示《小猫钓鱼》情景(池塘里有红鱼、白鱼和黄色,白鱼最多,红鱼最少)。
师: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一说画面的情景吗?
(五)思辨探究,拓展延伸
出示《守株待兔》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对农夫说些什么?
(六)课堂总结,形成结论
这节课我们探索了有关可能性问题,在生活中,有些事件是确定的,一定发生或者不可能发生;有些事件是不确定的,可能是这样也可能是那样的(板书:“确定”、“不确定”)。
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这节课的教学是按照“创设问题情景,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设计的,因此,本课设计具有以下教学创意。
1.可能性包括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建立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数学模型是本节课的关键。建立确定性模型时,通过模球游戏(女生摸的全是红球,男生一个红球也没摸着)这一过程,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然后猜想,最后验证结论。这一环节有学生亲身经历和感受(动作思维)→教学挂图建立表象(形象思维)→抽象出“一定”和“不可能”概念。建立“不确定”概念时虽然与建立“确定”概念有别,但也是按照这一思路设计的,这样建立的概念是牢固的。
2.在生活中体验可能性问题。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再回到生活中体验,这样能更好地建立数学模型。这一环节通过试一试,说一说等活动,使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来实现对可能性的进一步认识。
3.合作交流,综合运用,思辨探究,拓展延伸。学生对“可能性”有了较明确的认识后,注重学生学习差异和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是十分必要的。这一环节通过三次不同形式的活动,既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才能,展示学生个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要,又能从课堂中生成丰富的课程资源,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更加深刻的认识“可能性”。
4.及时小结,形成结论。从学生亲身经历→形象思维→多次不同形式的活动→抽象出可能性概念。这样,学生建立可能性概念,便会水到渠成。
5.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活动为主线、教材为依据,指导学法为重点,培养情趣和能力为核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思想。
6.设计力求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在“动”中学,但一定要有度,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抽象,渗透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否则,达到教学目标是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