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让课堂在意外之处现精彩

作者:章小峰




  在现实课堂中,当我们带着课前精心预设的教学方案与学生面对面时,学生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我们课前预设的框架,使我们陷入毫无准备的意外之中。当课堂不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当学生不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当教师的预设不能顺利生成时,我们该怎样在意外之处造就精彩?
  
  一、胸中有书,全面预设
  
  兵法中有句:“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同样如此,教师只有在预设过程中尽可能地进行多种考虑,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敏锐地捕捉到生成的契机,弹性控制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寻找使整堂课大放异彩的亮点。让我们来看这样一则案例:
  师:春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所以要画一个彩色的太阳!
  生:老师,但春天也是流行病传播最厉害的季节,许多病毒性感冒大多在春天传播,春天还会遇到梅雨季节,天天下雨……春天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季节。(随即有许多学生赞同他的观点)
  师(略作思考后):对啊,春天有许多的流行性疾病,那么,你准备画一个怎样的太阳呢?
  生:我要画一个有杀菌功能的太阳,太阳光一照,病菌就会全部被杀死。
  生:我想画一个特殊的太阳,只要照射到人身上,就可以像穿上一件防御病毒的透明外衣一样。
  生:我可以画两个太阳,一个给人们带来温暖的气候,使春天仍然多彩,另一个杀病菌,使春天不会传染疾病。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遇到了问题,都能通过自己动脑解决。相信那时的春天一定会多姿多彩!
  后来这位教师说:“学生提出春天多彩、气候宜人等赞美春天的句子,是我预料之中的,但我没想到学生会说不喜欢春天。我当时脑中急剧搜索着,忽然本课的主题‘遇到困难怎么办?自己动脑解决’一下子跳跃出来,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原来,这样精彩的效果来自于课前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只要教师心中有了清清楚楚的底,哪怕课上出现“意外生枝”,教师也会围绕“核心”兜圈。
  
  二、眼中有人,珍视多元
  
  当课堂上预设出现意外,学生“乱”了起来,我们要做的是什么?
  第一是“倾听”。老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因为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他们呈现在课堂中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必将成为最珍贵的教学资源。
  第二是“宽容”。在“意外”中要看到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的优点,欣赏孩子的真情告白,把肯定、赞赏及时传递给学生。允许学生犯错,即使学生的声音是那么怯懦,理由是那么牵强。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当学习到“谈‘碰壁’”这个故事时,于老师让学生练习评点、赏析课文。其中有一句“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于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
  师:如果你是一名语文教师,你现在正在批改你学生的作文,你会写下什么样的批语?
  生:观察细心,描写细致,真乃好句!
  生:人物描写活灵活现,让人读了如见其人。
  忽然,有一个学生发表了与众不同的见解:“这句话可写可不写,能不能删去?”
  于老师一愣,全场听课的老师也愕然,谁也没想到学生竟会提出这样的看法。这个问题不太好处理,大家都用一种担心的眼光看着于老师,也很想看看这位名师如何处理这一棘手的问题。只见于老师马上将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学生很快形成两种意见:一方是不赞成删去,一方是赞成删去,双方代表都分别发表了各自的见解。这时该如何处理?大家又把目光投向了于老师。
  于老师没有像我们通常那样,把自己变成一个裁判,在两种意见之间作出裁决。他告诉学生:“简洁是一种美,具体生动同样也是一种美。”于老师还分别与两位代表握手,对不赞成删去的代表说:“假如你将来成为一名语文教师,你的学生的作文一定是具体生动的。”对赞成删去的代表说:“假如你将来成为一名语文教师,你的学生的作文一定是简洁凝练的。”
  当课堂上出现意外时,教师不再是权威的化身,武断地判定“对”或“错”,而是和学生一起去探讨,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多元感受,激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看待问题,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多么精彩、多么艺术的即时生成!
  
  三、手中有法,积极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尊重学生的多元感受”,并不意味着老师要放弃引导的职责。学生作为学习个体,受自身的生活环境、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的局限,认知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教师在“意外”发生时,充分发挥“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
  1.筛选:学生的发问,有研究的价值吗?有研究的必要吗?老师要迅速地做出“筛选、判断”,如果真的是一些无关紧要、离题万里的话题,教师可以一笔带过,话锋一转步入正题;但如果学生的发问有研究的价值,那么就要进一步深入。
  2.思考:对于有价值的意外话题,教师要找到一个结合点,使之不露痕迹地纳入到预设的轨道中来,促使师生之间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引发全体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3.提升:围绕生成的话题,让学生在与文本、教师进行全新对话的过程中,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提高认知水平,让平等、民主的对话落到实处,使课堂如“一江春水”,充满生命的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地变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智者,拥有一双慧眼,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让课堂因意外而更加绚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