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堂堂正正要分数

作者:邢兰芬




  一谈起“分数”,很多老师马上就会想到“功利”。但是如果我们把“要分数”当作过程,当作载体,指向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要分数”就可以变得堂堂正正。请看笔者和学生堂堂正正要分数的案例。
  
  一、诱惑
  
  “同学们,30分钟后考语文第一单元。为了让同学们有个满意的分数,老师给每位同学发一张纸,你可以把你认为最重要的知识记在纸上。”
  同学们大呼万岁,开始行动。
  评讲试卷,让学生拿出试卷,和那张纸上的比较,哪些抄了是有用的。有用的直线标出,还有哪些可能有用的,这次试卷上没出现,下次试卷也许会出现的,用浪线标出。
  根据学生的汇报,在黑板上写上。然后以每一课为轴心,从字词句段篇归类。一张张集合图制成了。
  看着集合图,老师说,看,哪些知识,不需要老师教,完全可以自己掌握的,划去。集合图越来越简洁,重点也越来越突出。
  
  二、发现
  
  看着黑板上的集合图,我突然有惊人的发现。原来黑板上的集合图,就是每备一篇课文之前解读教材的集合图(我有一个习惯,喜欢把这样的集合图画在语文书上)。
  为什么学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不尝试一下做一张这样的集合图呢?
  “同学们,下次考试之前,老师给学生一刻钟时间,半张纸带进考场,行吗?”
  到了考试时间,学生们已经满怀信心地看着我,一位学生兴奋地说:“老师,不用准备了,考吧。”
  “呵呵,这样吧,把你们的半张纸拿出来,同学们小组内相互补充。5分钟时间,赶快准备。”
  
  三、揭秘
  
  评讲试卷,我打开语文书。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告诉同学们一个秘密。”
  我一页页翻给学生看。一张张图浓缩了每一课的精髓。
  “老师也画集合图!”
  “是啊,每次读完课文后,我就画这样的图。”
  “看老师的集合图里包含了每一课文要学的生字,特别是易写错的生字,老师都做了记号。每篇课文重点词语,含义深刻的词语,重点片段等等,都在老师的集合里了。”
  “有没有兴趣,在学习新课文之前,自己也来做这样的一张图?这样不久之后,你们也成为了老师。”
  “同学们,你们还发现了没有,有些试卷上的题目,就是你把书上的内容全部抄上去,你也不一定能考100分,是不是?”
  “老师还告诉你们两个绝招:一是上课认真听,体会读书方法;二是课后大量读,自己悟得。”
  
  四、启迪
  
  “堂堂正正要分数”,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在学上教,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走向高效。
  “堂堂正正要分数”,我们的学生在高年级,可以一部分学生教另一部分学生:课堂变成对话和互助,再加上老师的帮助。
  “堂堂正正要分数”,是一个学习方法形成的过程,那就是教学生做集合图来建构一课、一个单元甚至一本教材等知识系统。从学生学习“做集合图”学习方法,我们可以受到哪些启示?并要注意些什么呢?笔者概括成三个词语:内因、内容、内化。
   (一)内因。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上述的案例中,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分数!教师正是抓住了学生的这一着力点,从备考开始,学生兴趣盎然,而这样的过程,认同了做集合图的方法。在不断练习中形成能力。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认同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并且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自己寻找新的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内容。学习方法的内容丰富多彩。不是一种学习方法都适合所有的学习的内容,一种再好的方法,经过不断的长时间的机械使用,学生也会生厌。即使同一种学习方法,教师也可以变化多种形式,如:做集合图可以变成表格式、图画式、书信式、小制作式……教学智慧是无穷的。
  (三)内化。学习方法很多,但是任何一种学习方法,摆在你眼前,你不用,永远成不了自己的方法。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使用的过程中,你才能体会到学习方法的有效,认同它、改善它,甚至寻找新的学习方法。
  “堂堂正正要分数”,分数的结果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看中了大家关注分数,在要分数的过程,学生形成、认同、使用学习方法,使学习高效,并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了学习能力,成为了主动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