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孩子与蜗牛

作者:陈 杰




  春天里的一节语文课,孩子们的精神好像不太集中,目光都时不时往抽屉里瞟。我趁其不备,悄悄地走近他们。哦,发现了,原来每人抽屉里都放着一个瓶子,里面装着一条条徐徐蠕动的蜗牛呢!
  见状,我假装不知,又悄悄地走开了……
  “老师,他们一直玩蜗牛。”下午的课间时间,有学生不时地向我打“小报告”,在他们眼里,这是不认真学习的表现。“蜗牛脏兮兮的,生活老师已经下令不能再玩了。”又有一个同学到老师处“邀功”。
  因势利导,又是一篇观察作文的好材料,何乐而不为?我想。 “哦,蜗牛也挺有趣的,玩一玩也无妨。你们也可以玩一玩。”听着我的特赦令,学生终于如获至宝般一蹦三尺高地离开了。其实打小报告的同学也想玩呢,只是迫于老师的威严。
  哎,一连两天了,怎么见不到学生玩蜗牛的踪迹了?不是已允许他们玩了吗?这可不是他们的个性。
  课间,我故意向学生问起:“近期蜗牛玩得怎么样?”
  “我已经不玩了。”“我不喜欢。”……这真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了。正在我百思不得其解时,只听坐在后面的李威嘀咕了一声:“玩了又要我们写观察作文……”
  不好,看来大家都知道老师的小伎俩,再刻意要求他们玩就太没有悬念了。
  我的心里忽然有点难过,才三年级孩子,一天到晚伏在书本上,连和蜗牛玩玩也要写作文,真够可怜的!
  这么转念一想,我笑了:“放心吧,不让你们写作文。”
  学生不相信地看着我,见我坚定地点了点头时,教室里顿时又充满生机地唧唧喳喳起来,话题当然不知不觉又集中到了“好伙伴”蜗牛身上:
  “我把它们关在瓶子里,它们都顺着瓶壁往上爬,速度可真慢。蜗牛爬过的地方会留下发光的脚印。哈哈,但就是摔不下来。”
  “它有一个很硬的壳,我动它的头,它觉得遇到危险了,会立刻缩回壳内。”
  “我知道蜗牛身上有粘液。我在网上看到:粘液还可以保护蜗牛身体不被擦伤。”
  “我看蜗牛的头部最有趣了。有一对长长的大触角,顶端还长着两粒小圆珠似的眼睛。”
  “我把两只蜗牛放在一起,让它们‘打架’,可它们就是打不起来,还各自顺着不同的方向溜走了,一点儿也不像小蟹,真是气死我了。”
  “我们拿饼干给它们吃,可它们就是不吃。我想再去试试它们到底喜欢吃什么?”
  那天下午课间,与瓶子里的蜗牛嬉戏的场面又出现了。玩蜗牛的人群中还多了一个人,当然,那就是我。
  看到孩子们的那种高兴劲,我却有些高兴不起来。我们的孩子们多像一只只渴望自由却被限制在壳里的小蜗牛,他们身上有种种束缚,刚要把触角探出壳,就又匆忙地缩了回去——因为他们的玩耍是要带着“学习任务”的。这样的童年已经异化,变成了语文的童年,数学的童年,考试的童年……当然,更是不幸的童年。
  真正的学习应当充满情趣,就不能压抑孩子的天性,不能剥夺孩子们与大自然的亲近,就像孩子们与蜗牛结伴,这同样是童年生活的一部分,剥夺了它,就可能剥夺了一份属于童真的快乐。让孩子们不带任务与蜗牛相处一些日子,其实也是一种学习:对大自然的热爱,观察能力的培养,天真烂漫的童心童趣的放飞……
  两个月以后,孩子们写了一篇《最有趣的……》作文,结果,好多孩子竟然写了那与蜗牛嬉戏的情景!
  哦,我恍然大悟:教育就是播种啊!春天播下的,秋天才能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