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新课程理念及其对教师角色的影响

作者:康 钊




  [摘要]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理念对教师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将直接左右着新课程的推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帮助教师正确进行角色定位,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师角色 教师专业化主体性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重大创新和突破。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角色发生变化。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来说,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课程的解释者。作为新课程实施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将直接左右着新课程的推行。在新的历史时期,探讨新课程理念对教师角色的影响这一问题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注重提升学生的主体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指针,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是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也给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了新鲜的气息。
  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方面。自主性是指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能动性是指主体能够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世界,而不是被动、消极地进行认识和实践。创造性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课程资源,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会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主体性。
  (二)倡导课程综合化
  新课程强调“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创设教学情境与学生共建课程。新课程强调了综合性、加强了选择性并确保均衡性。它在每一个教育阶段都以具体课程形态的方式有计划地安排了学生的学习机会,体现了课程的综合化,强化了课程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选择性,保证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均衡、和谐地发展。新课程强调综合性和选择性,力图克服学科科目林立的倾向,突出综合课程的重要地位,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个体差异,并使新课程适应不同学校的具体特点。综合课程能够跟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要求相适应,涵盖了相关学科的内容领域,提供给学生整体性的知识经验而不是零碎的知识,在教学上实施合科教学而不是单科教学,能够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因而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课程。
  (三)回归学生生活世界
  现象学大师艾德蒙德?胡塞尔(EdmundHusserl)认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的被遗忘了的意义的基础”。他把生活世界看作是最重要的值得重视的世界,是通过知觉可以直观体验的世界。生活世界是人类最根本的家园,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生活世界是教育发生的场所,是教育意义得以建构的场所,教育只有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教育是发生在教师和学生生活中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学校教育应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学校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这才是有意义和充满人性的教育。因此,课程改革必须重视回归学生生活世界,注重学生精神生活的重建,并赋予其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密切关注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
  (四)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
  新课程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人不仅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的特点,他们在学习技能、知识水平、身体特征、信仰、态度、家庭条件方面都是不同的。同时,每一个人又都是出色的。所以,追求个性发展应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应把培养学生个性的完整性、独立性列为重要内容,这是促使学生积极应对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挑战必备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更要把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方法的掌握置于学习核心,这是当前课程改革在价值观上的重要突破。课程改革是否促进学生多种素质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可以作为优质教育的一个指标。学生主动发展的水平和程度,应成为我们指导课程改革实施的一个方向,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五)课程管理的民主化
  从传统上来讲,我国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集权型课程开发模式。随着教育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课程开发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打破课程管理权力过分集中的传统模式已经势在必行。新课程在课程政策上倡导三级课程管理,即把原来在中央水平上过于集中的课程决策权力分配一部分给地方和学校,使地方和学校参与课程开发,从而出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并存的局面,使课程更加适合地方和学校的具体教育教学情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具有不同的文化历史传统,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学校教育发展存在很大差异,这一课程开发模式的实施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增强新课程的实用性,也易于调动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的研制与开发。
  
  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
  综观我国的传统教育,长期以来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学校教育过分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将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对学生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自身形象,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为此,教师要认识并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转变传统教育以教师中心的错误做法;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位学生的特点及其发展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开发活动课程并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消极接受者,而应是积极的课程开发者。教师参与课程决策是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举措,这对于弘扬学生个性、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开发课程是教师专业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参与课程开发,教师既拓展了自己的专业范围,也提高了其课程开发的能力。这样教师就易于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并借此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的课程意识,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念,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
  (三)教师是研究探索者
  教师教育具有师范性,这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所决定的。教师的专业成长要求教师既是学科方面的专家,又是教育方面的专家。即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要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娴熟的教育学知识和技能。这必然要求教师教育要进行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两种教育。目前,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双重整合与质量提升已经成为世界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特征和趋势。教师作为研究者可以使教师更加关注具体的教学情境,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把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