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突破历史“文学作品”考题的方略

作者:蒲艺果




  文学作品具有强的感情色彩,对人的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和审美素质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以文学作品为载体而命制的试题逐渐增多起来,考查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探究该类试题命制的特点,对于解答此类型的试题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分析,笔者认为近几年的 “文学作品”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直接以文学作品为试题的主题,考查相关的文学家及其著作、思想和风格。这类试题多以诗词或作者等为切入点,甚至还有以相关的艺术题材(如绘画、雕塑等)为情境出题的情况。如2005全国卷Ⅰ以“文学作品的风格、形式和内容,反映时代的特点”为导语的组题。2006年北京文综卷以“马赛曲图” 为情境而命制试题。
  第二,以文学作品和所学知识点之间的“链接”为途径和桥梁,考查相关的学科知识。如2006年四川文综卷以“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杰出的妇女,对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主题, “链接”考查了 “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中年以后作品的突出特点”。
  第三,试题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念。文学作品能表达最深刻的思想或最强烈的情感,通过文学作品可以激发考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如2004年上海卷第30题将史实放在一个全新的情境下,以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为出题的背景,引出丘逢甲“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首诗,并配以“阿里山云海”的图片为背景。茫茫云海、美丽富饶的宝岛风光,和上这首《春愁》,一种思恋故土、痛恨侵略、渴望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和早日实行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跃然纸上,从而非常巧妙地将当今热点“台湾问题”镶嵌其中,使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2006年四川文综卷考查毛泽东手稿(《七律·长征》),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长征这一惊天动地、震撼中外的历史事件,以激越、热烈的笔触讴歌了红军战士英勇豪迈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
  第四,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综合理解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类试题并不是像语文卷那样考查学生的文学鉴赏素养,而是以此为媒介全面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分析和应用能力,突出考查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如2003年上海卷第13题引入新疆一座晚清名臣祠堂上的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迁移知识的能力。单从语文角度来看,考生不一定全部理解,但从历史角度来说,从楹联内的“晚清”(时间)、“新疆”(地点)、“戎马”与“指挥”(内容)、“名臣”(人物身份)等词语的提示,考生可以从容确定它颂扬的是左宗棠,突出考查学习过程与方法。2005年全国文综卷Ι第18题“‘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这位诗人最有可能是谁”。这也是一道材料解析式选择题,考生必须学会提取诗歌中的有效信息,然后结合分析题中所列举诗人写作的风格、特点,方可判断答案。2005年上海卷第6题以唐诗“檐剪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入题,不仅赋予试题诗情画意的人文情景,而且考查了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使历史解题成为一个追求历史美感的过程。 这类试题实际上反映了新课程改革理念:就是教会学生善于发现、研究、从生活中提取信息,提高归纳、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未来高考历史命题的趋势。
  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解答“文学作品”题的策略和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仔细审题,抓住题干的关键词。如2005年全国文综卷Ⅱ“最早在《新青年》上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文学革命先声的是______”,抓住关键词“最早”、“先声”,再依据教材的相关知识,即可得到答案: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2005年全国文综卷Ⅰ“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是______”,关键词是“东汉末年”,东汉末年正处于社会动荡、诸侯纷争的时期,诗歌自然会反映出“慷慨苍凉”的特征。2006年四川文综卷“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中年以后作品的突出特点是______”,关键词为“她中年以后”,因为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所作的词多写其悠闲生活;“她中年以后”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夫君病死,境遇孤苦。所作的词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由此可以得出答案:怀念中原故土,渗透了忧伤的感情。
  其次,要注意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具体分析问题。这类试题有一定的难度,单以某个知识点来解决问题不太可能。如2005年全国文综卷Ⅰ考查毛泽东的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所描述的历史事件。首先,“军叫工农革命”是指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这至少是在中共“八七会议”之后的事情。其次,分析诗句所含的信息“工农革命军由江西向湖南进军”,综合相关的知识可以得出答案“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史实。再如2006年全国文综卷Ⅰ考查文学作品“《堂吉诃德》和《水浒传》的相同之处”。首先,明确《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当时中国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可以排除选项“推崇人文主义”和“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其次要正确认识这两部著作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水浒传》揭露社会的黑暗,歌颂农民的反抗斗争精神。《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它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黑暗统治,反映了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的争取自由发展的要求。综合这些知识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第三,把握好以下几个重要的理论观点:一是一定的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存在。如2005年全国文综卷Ⅰ考查“宋代话本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话本”(社会意识)是适应市民阶层生活需求而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产生是和当时商业经济的发达、城市的繁荣(社会存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一些诗、词 (社会意识)也都是对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二是任何文学都是在继承与发展中前进的,必须正确处理本国文学的发展与世界文学、传统文学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如2006年全国文综卷考查“《堂吉诃德》和《水浒传》的相同之处”。三是批判地继承和古为今用原则。
  第四,掌握文学发展的历程及各个时期文学发展的特征。依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按时间的顺序归纳和整理。如汉赋和乐府是两汉文学发展的特征;七言诗和建安文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特征等等。二是掌握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文学作品的特点。
  第五,归纳和整理教材中重要文学家、诗人的写作风格及流派。“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孟子写作风格以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深沉慷慨、游扬雄肆;初唐诗人陈子昂的风格是感情丰富,语言刚健质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风格清新、闲适;盛唐时期的李白气概豪迈、感情奔放、意气风发、蔑视权贵的特点;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其诗歌体现了深沉忧思、沉郁顿挫的特点;杜牧生活在晚唐,其诗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绪,多是指责当时的统治者。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诗歌流派: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屈原、李白、龚自珍等)。词的流派:豪放派(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作家:柳永、李清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