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发环境道德行为

作者:李丽红




  美国有专家在对美国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性格研究中,曾经积极识别促成他们热衷于环保的各种因素的重要性,结果发现青少年时代在户外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中的体验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为此,他们认为只有让孩子到环境中去认识自然,才能让他们逐渐关心环境。这些说明,环境道德教育,必须以实践的感性材料做基础,否则学习者一方面将会疲于空洞的理论说教方式,另一方面则无法将环境意识与具体的实践统一起来,造成思想与实践的割裂。
  可见,要达到环境道德教育的预期效果,必须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心体验、情感积累和行为实践,也就是说,实践应该是实施环境道德教育的主要环节。为此可以组织以下几种实践活动。
  第一,调查活动。
  欧美国家环境教育理论工作者已经形成一个普遍的共识,即应当凭借实际的环境作为教与学的手段,这不仅有助于学习者获得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必要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在引导学生探究和调查环境过程中,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环境价值观与态度的形成。因此,可以组织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有关环境及其问题的调查研究。让学生亲眼看一看我们的生活社区、我们的大自然所遭受的环境污染状况,亲自体会一下它所带来的危害,促使他们萌生对环境的责任感。这样的活动虽然可能只有几次,但留下的印象却是难以磨灭的。
  有一位教师在从事初中思想政治课《守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一章的教学时,要求学生观察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写出自己所要调查的问题。从收上来的作业来看,虽然写的不规范,但其内容却十分丰富。如“周围的工厂排放的浓烟”;“生活区的垃圾”;“家庭的装修带来的问题”;“餐桌上的消费问题”等等。
  他们把这些问题带到课堂,相互交流,并很快按不同的专题成立了调查小组并开始进行调查。这比任何的说教更有力量,因为此时他们经历着道德体验的过程,容易生成新的道德境界。
  第二,参加环保行动。
  学生道德体验发生之时,也是环境道德生成之良机。现在很多学生对环境问题很敏感,但是他们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上的欠缺,认为保护环境是成人的事,他们还不知应怎样保护环境。因而,组织一些环保活动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体验,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道德行为。比如每年三月的:“植树节”,四月的“地球日”,六月的“节水日”,九月的“臭氧日”,以及“爱鸟周”、“环境日”等等主题性的活动;再比如拒绝白色污染、首选环保产品等等。
  滦河是北方的一条重要河流,但近几年滦河断流,而且污染非常严重。我们学校利用地处滦河周边的优势,发起了“保护滦河”的活动。活动提出“植绿护绿、抵制污染”的具体要求,通过“每人栽一棵小树苗”、“清除滦河岸边的白色污染”等简单易行的方式,使同学们参与到生态环境建设中来,这一活动传播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生态环境道德理念,让学生参与其中,成长其中。
  第三,自然之旅中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以往的学校环境道德教育方式,多是从环境问题的种种现象入手,然后对环境问题的危害进行分析,其带给学生更多的是负向体验,忽视了让学生感受自然之境中美好、即正向的体验。近年来的环境教育探索已经证明,自然之境中蕴藏着丰富的道德体验诱因。无论什么人,当他置身于自然之境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诱发一定的体验:置身于未被污染和破坏的自然之境中,人会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久违了的 “回家感”、渺小感,激发起融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的意识;而置身于遭受污染和破坏的自然之境中,人也会产生一种负向情感体验,而这种体验常常导致人自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为此,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尝试带学生回归自然,去森林和乡野,走一走,看一看,嗅一嗅新鲜的空气,尝一尝欢快流淌的甘甜溪水,让学生感受自然风光的美好,体验自然不仅对人类有自然栖息的价值、经济的价值,更有审美的价值。只有这样,产生的道德认识才是全面的。再者,通过自身移情体验,心理产生比较,内心产生冲突,从而在内心深处向往清洁美丽的环境,激发起创造美的愿望。
  可见,实践是环境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和主要环节。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才能达到环境道德教育的目的,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