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物理新教材实施中的困惑与对策

作者:简国志




  新课程改革在我县实施近四年来,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但问题和困惑仍然很多,下面结合自己几年来的实践与研究,以初中物理学科为例,谈谈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
  
  我县初中物理新教材使用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和过去教材相比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编排体系和内容。
  传统物理教材是以力、热、光、电、声等为基本框架进行编排的,各部分知识相对独立,重点突出学科内容。而新教材把科学探究作为学科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使在科学内容方面也打破了传统的分类方法,把物理知识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部分。淡化了知识体系,突出了学科特色,树立了大学科观念。
  2.教材的感观印象。
  (1)从形式上看,图文并茂,色彩斑斓,新颖活泼。如八年级物理教材中彩图就有300幅之多,创历年来教材之最。
  (2)从内容上看,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教材内容和生活联系紧密,和现代科技息息相关。
  (3)从内涵上看,注重人本思想,体现人文精神。每章卷首语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想想议议”、“动手动脑学物理”、“你还想知道什么”等栏目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活跃的思想。
  
  二、新教材实施中的困惑
  
  初中物理新教材,在我县通过一年多的实际使用,教师和学生普遍还不太适应,主要困惑有:
  1.对教材的内容编排和章节安排不适应。旧教材以基础知识为线索,一节内容一课时,课后一练习。而新教材是以学生认知过程为脉络,一节内容需要几课时,教师备课难度增大。另外教材淡化了知识体系,有些内容前后不连贯,学生自学起来比较困难,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2.对教材的练习处理不适应。旧教材一课一小练,一章一综合,有解题示例。而新教材练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有的还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后,练习重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答案语言描述多,定量计算少。教材中很少有例题,因此造成学生解题语言表达不准确,解题过程不规范。
  3.对教材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把握不准。“学什么”,“不学什么”,“能不能拓宽加深”,旧教材一目了然,而新教材如“STS”等内容讲多深,拓多宽,很难把握。况且课程标准中指出:新教材中的内容“不一定都要学”,教材中没有的内容“不一定不要讲”。这又给教师提出了挑战,如何把握确实困扰着师生。
  4.探究活动的开展有很大的局限性。科学探究是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个最突出特点,探究活动开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物理新课程教学的成功。主观上,我们习惯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对科学探究的程序: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还显陌生;客观上学校的仪器设备,实验条件等还远达不到新课程的要求,按新课程的要求,探究活动大多都应在实验室进行,而新教材几乎每一节都安排有探究活动。
  5.和高中教材衔接不上,内容上落差大,增加了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物理的难度。
  
  三、实施新教材的对策
  
  1.学好课标,用活教材。《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纲领,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有很多种版本,在内容编排上可以体现各自的特色,在事例的选取,内容的安排上,不同版本的教材侧重点也不一样,所以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并不是教材上所有的内容都要求学生学会,也不是教材上没有的东西就不能涉及,关键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真正让教材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而不能让学生仅仅为完成教材内容服务。例如“信息窗”是为了丰富资源、培养兴趣、提高素养、拓宽视野而设置的,并不是所有“信息窗”介绍的内容都要求学生学会。但是,也不是说不能涉及教材以外的内容,像球面镜,完全可以让学生知道它是面镜还是透镜?它对于光有什么作用?在实际中有些什么用途?等等。
  其次,要用好教材,用好教材上的所有资源。教材的编写不能背离《课程标准》,教材上每部分内容的呈现、每一个栏目的设置、每一个事例的选择、每一个实验的选取,甚至每一个图片、每一个习题,都凝聚了作者大量的心血,是新课程理念的全面体现,更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第一手材料,必须深入挖掘、认真领会、科学处理。
  2.大胆处理新教材。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可以对教材进行事例的增减,内容的整合,实验的改进等。如:八年级物理第二章中的第二节内容、第三节内容分别是《生活中的透镜》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生活中的透镜大多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具体应用,如果把这两节内容对调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九年级物理可以把十三章《力和机械》中的弹力、重力、摩擦力三节内容整合到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中去,效果会更好一些,避免了学生因前后知识脱节造成接受上的困难。学生生活中熟知的事例、新的科学技术等都可以穿插到课堂教学之中,也可以把教材中学生陌生的事例更换掉。
  新教材淡化了知识体系,但不是不要知识体系,其目的是给师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留有更大的自由空间。就像建房一样,过去以墙体结构为主,每一个小房间的空间是固定的;现在则以框架结构为主,住房者可以自行设计室内结构,充分展示个性。但是如果连框架框架都没有房是建不起来的。同样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并和学生一起构建起学科知识框架,从而解决许多学生“只看书,找不到完整的知识点”,“听了都懂,过后一无所获”等现象。
  3.创造实验条件,扎实开展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同时在比较困难的地方给予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避免多次失败产生的消极心理影响。
  要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在探究活动开始时可以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从而提出问题,并做出合理的假设与猜想。
  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学习和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样,都应该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因此,在学习物理的最初阶段,应该选取较简单的探究活动,必要时可以在容易出现困难的环节给予提示;而后逐步深入,最终使学生对于科学探究有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
  探究活动所需器材除实验室资源外,应广泛发动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这样就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地设计这种类型的简单实验。如通过搓手发热的活动来感受摩擦生热;用手将空杯子慢慢压入盛水的盆中,让学生感受手掌受力的变化,从而初步体验物体排水多少与浮力的关系;还可以用盛水的玻璃杯和球形烧瓶代替凸透镜来研究成像规律;用盛水玻璃杯代替三棱镜观察太阳光的色散;透过小水滴观察电视荧光屏上的三原色;用木梳、硬纸片、钢尺演示振动发声实验;用细线、火柴盒做土电话实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