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生物新课程中拓展型知识的教学运用

作者:万晓军




  [摘 要]“拓展型知识”不仅可以充分体现新教材的现代教育价值观,而且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拓展视野,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进情感交流,还可作为科普讲座的重要题材,倡导新学习方式的课题,创设教学情景的素材。
  [关键词]拓展型知识 运用原则 教学运用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是根据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编写而成的,包括《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第一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第二册》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生物全一册》。高中教材的编写,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知识、审美情趣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根据笔者多年的生物课程教学实践,对拓展型知识的运用谈一些看法。
  
  1.拓展型知识的涵义。
  
  高中生物新教材中设置有“小资料”、“旁栏思考题”、“课外读”、“课外生物科技活动”、 “研究性课题”、“选学”、“选做”等栏目,在这里可称之为“拓展型知识”。 据统计,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必修第二册和选修全一册三本书中,属于“小资料”栏目共有77处、“旁栏思考题”栏目共有81处、“课外读”栏目共有26处、“课外生物科技活动”栏目共有5处、“研究性课题”栏目共有7处。它不仅可以充分体现新教材的现代化教育价值观,若运用适当,还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拓展视野,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进与自然的情感交流。
  
  2. 科学的运用原则。
  
  生物新教材设置上述栏目的目的是为了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因此,在运用这些知识时须精心安排,要使拓展型知识中的各知识点得以有效、合理的运用,应把握以下原则:①栏目设置的指导性原则;②注意知识深度、广度的适应性原则; ③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④新课教学与复习课教学相结合的原则;⑤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原则;⑥运用策略的多样性原则。
  
  3. 具体的教学运用。
  
  在生物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拓展型知识的具体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进行科普讲座。
  高中生物新教材中有一些拓展型知识涉及生态保护、环境污染防治等方面的问题,可把这些分散的知识整理并适当补充相关内容进行专题科普讲座。例如在学习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九章时,可结合课本的主干知识和拓展型知识及课外知识——如“沙尘暴”、“印度洋海啸”和“退耕还林还草”、“退湖还田”等生态工程的有关内容,以《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和防治》为题作一个专题讲座,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兴趣、拓宽了视野。
  
  3.2倡导新学习方式的课题。
  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极力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学生个人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本身也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小组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合作学习。新教材设置了研究性学习课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验、参观考察、讨论等途径,不断总结和反思,写出研究性总结报告,最后教师进行评价。例如学习生物必修第二册第104页“研究性课题”--“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时,可确定 “当地‘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初步调查”的课题研究,让学生设计研究方案、实验、讨论、写实验报告。还有,教材中有些“旁栏思考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具有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例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一节教学中,教材第106页上“旁栏思考题”--“你还知道哪些野生动物具有药用价值?”就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较好的课题。
  
  3.3创设教学情景的素材。
  在教学中创设富有情感的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带着情感去体验和投入。教材中有些“旁栏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是专门为学生理解重点、化解难点而设计的。例如“呼吸作用”一节教材中第73页上的“苹果贮藏久了,为什么会有酒味?”和“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形成”一节教材中第106页上的“来自同一精原细胞的精子,它们的遗传物质是否完全相同?为什么?”都可作为新授课的导入语,创设问题情境。
  
  
  3.4设计探究性问题的资料。
  教学始终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设计探究性问题,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且更有利于学生模拟科学家的科学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等等。例如生物必修第一册第63页的“小资料”:科学家用不透水的蜡纸将柳树茎的韧皮部和木质部隔开,并在土壤中施用含42K的肥料,5小时后,测得大量42K集中在木质部中。因为木质部中只有导管是上下贯通的,所以,这个实验证明根吸收的矿质元素是通过导管向上运输的。根据这一资料信息设计如下问题:
  科研人员在研究植物运输无机盐离子的途径时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甲:将柳树一段茎的韧皮部(树皮)与木质部剥离分开,在两者之间插入不透水的蜡纸,然后在柳树根部施加放射性42K的无机盐溶液培养。对照组则不插入蜡纸,同样在柳树根部施加放射性42K的无机盐溶液培养。5h后测定42K在柳树茎段各部分的分布(如图)。实验结果A:在蜡纸隔开的柳树茎段木质部含有大量42K,而韧皮部几乎没有42K。实验结果B:在对照实验及实验组中没被蜡纸隔开的部分,韧皮部都有较多的42K。
  实验乙:将棉花一段茎的韧皮部与木质部剥离分开,在两者之间插入不透水的蜡纸,对照组则不插入蜡纸。对棉花叶片施加含32P的无机盐溶液,1h后测定含32P的分布。
  实验结果C:有蜡纸隔开的茎段韧皮部含大量32P,而木质部没有32P。
  (1)试运用所学习的生物学知识,对实验甲的研究结果作出解释。
  解释结果A: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结果B: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根据实验乙的结果作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参照上述实验的设计思路,设计实验步骤探究植物叶片合成有机物的运输途径。
  实验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编制新情境习题的材料。
  新情境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其基本特征是取材新,内容虽超出要求,但需要回答的问题比较基础,属于高起点、低落点的题目。在这些拓展型知识中有很多材料可以编制这类题目,如生物必修第一册第68页小资料:“人体内的谷丙转氨酶(GPT),是一种能够把谷氨酸上的氨基转移给丙酮酸的酶,它在肝脏中含量最多。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这种酶就大量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医生常把化验人体中这种酶的含量,作为诊断是否患肝炎等疾病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据此资料设计如下习题:近年来,肝炎患者数量正在不断增加,肝炎由于具有传染性,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便,也对患者周围的人群构成了潜在的威胁。GPT是谷丙转氨酶的简称,血液中GPT的水平可以作为诊断肝炎的根据之一,对此,正确的说法是(): A.转氨酶对肝脏是有害的;B.肝脏是蛋白质转化的重要器官;C.人体中只有肝脏存在转氨酶;D.肝脏是合成酶的唯一场所。
  总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不重视这方面的内容,一是认为考试中不会出现,二是认为讲授这些知识会加重学生负担,因此忽略了它的作用。但根据笔者多年生物新课程教学实践的体会,拓展型知识的运用有其独特的效果,应充分利用其特有的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M]. 2002,4.
  [2]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M]. 2002,4.
  [3]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生物[M]. 2003,3.
  [4]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生物[M]. 2003,12.
  [5]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全一册)生物[M].2004,6.
  [6]万晓军.当地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初步调查[J].南昌教育(双月刊),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