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又想起马克·吐温“偷钱”
作者:段志东
几位心忧天下的朋友也常在一起议论这个不想面对却又不能不面对的老话题:为什么素质教育实施了那么多年,新的课程改革也开展了五六年,总还有那么多学校和教师热衷于“满堂灌”、热衷于“题海大战”?真是百思不得其解!痛斥之余,有的将之比做“教育的恶瘤”,有的将之比做“刺杀改革的利剑”,都是毫不过分的,因为它们足以令所有的教育改革致命!
然而,更令人费解的是,这把“利剑”正是一些所谓名牌学校的“杀手锏”!
一位朋友的小孩在小学时活泼好动,各方面素质都很出众,前年“不幸”考取了重点中学。今年再见到她时,俨然变了一个人,满脸憔悴,沉默寡言,只要一坐下来,就是不停地做题、做题!早上六点起床,晚上深夜才睡。真的令人深感痛惜:她还只是一个初二的学生啊!
这样的事例何止一人?君不见,小学毕业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考入名牌中学,从此不知春夏秋冬,不问晨钟暮鼓,六年时间,在大张旗鼓挥舞着的“利剑”指挥下,一个个成为只会答题的“少年老头”、“少年老太”!那些从事“血汗教学”的先生们呢?自然也是起早贪黑、乐此不疲。当终于闲得几日,便大开筵席庆贺学子们再夺高分,学校奖了局里奖,县里奖了市里奖,发了钞票发“本本”,国内游了国外游。
我时常想,那些擅长“血汗教学”的先生们也大多是师范院校出来的,应该清楚地知道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也应该知道“超负荷地灌输”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可他们为何死守“陈芝麻烂谷子”不放呢?是什么魔力使他们对“内心天平的倾覆”全然不顾呢?原因只能是两个,一是利益驱动使之然也。“辛勤付出”能得到丰厚回报,自然不忍摈弃。何况还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我是为学生前途着想呢!二是除了这种教育方法,他们就不会别的了。这样,会做题的就可以做教师,会做题又舍得“拼命”的就是好教师。
我的小孩很快就将上中学了,我真为她担心。记得上二年级时她曾问我一个问题:马克·吐温为什么要偷钱?原来她看了一则故事,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故事是这样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到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二元钱。
孩子太小,自然不懂故事中的道理,更不明白这就是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的心理现象。
但我想,作为教师,没有人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