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数学情境教学的价值取向

作者:练兴凤 丁小平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近来受到大家的关注,教育界展开了多种形式的讨论。为什么一个教学方法的策略,会成为教学研究的热点?这一方面反映了我们的课程改革已纵向深入课堂,另一方面恐怕是因为“创设问题情境”成为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的一种“流行”。然而,究竟什么是“情境”?怎样的情境导人才是有效的?情境的介入与数学思维的提升有何关系?这些都成为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只有准确把握“情境”在数学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定位,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更加稳健有效。
  
  (一)为什么要“创设情境”
  
  许多课堂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情境”其表,“灌输”其里。“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境的引入能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大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识活动的增加或减少的效能,即积极的、健康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进行起阻碍和抑制作用。情感的强化功能是指情感具有巩固或改变一个人行为的功能,即人们的行为会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得到巩固。也会受到消极的情感体验而获得改变。
  在熟悉的、包含现实事件的环境作用下,儿童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移植到感知的对象之中去。将情境引入教学之中正是为了充分利用儿童心智发展的这一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的纽带作用和驱动作用,以那些能够引起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的生活场景为依托,直接提高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儿童的数学活动成为他们自愿进行的、快乐的事件,从而全身心地投入认知活动之中。
  2.情境的引入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对事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而好奇心是人们主动探究新事物的动力之一。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好奇者,知识之门”,爱因斯坦说过,“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下就是对好奇的不断摆脱”。有了好奇心,才会主动地对事物提出问题,对问题的探求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能激发儿童解决问题的持久动力。实验表明,情境是否引入小学数学课堂。与儿童的学习态度的改变有显著的相关性。这同情境的趣味性具有一定的关联。将情境引入往往可以给儿童提供一些能够激发他们好奇心的场景,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充满着奇妙的数学知识。在好奇心的推动之下,通过对该类场景的探索,儿童能够主动进行自主学习并从中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同时,引入课堂的情境之中所包含的问题,往往需要儿童结合已有的经验与认知。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解决。
  3.情境引入能支持儿童内化数学知识,实现日常经验的数学化。情境引入符合儿童“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的数学学习的特点,能够促使学生经历日常生活数学化的过程。入学前,儿童是通过探索他们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来了解并获得数学知识的。这些活动常常是零散的、表面的、经验的甚至是无序的,最有效的学习组织能够积极唤起儿童的这些经验,使他们能够在教师的有序引导下主动完成经验的“数学化”。基于“情境”具有“现实性”和“生活性”的特征,课堂情境往往提供给学生一个贴近他们生活的背景,这个背景中融入了学生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的直观形象。通过情境中镶嵌的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学生就有可能发现与形成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情境所提供的表象支撑作用对于学生更好地形成数学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数学知识学习。
  4.情境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意识。我们将情境引入数学课堂,是为了利用情境的表象支撑功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同时情境的运用还能够加深或拓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显而易见。将情境引入课堂,就是将儿童要学习的知识蕴含在以情境为依托的问题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中。这样,儿童就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雏形,儿童就会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儿童切实体验到数学产生于生活,必然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这一道理。久而久之,儿童会比较愿意从数学的角度思考现实中的问题,而且其间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会强化这种行为意识。
  
  (二)情境创设应注意哪些问题
  
  1.情境创设既要关注“社会化”,又要立足“儿童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点。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时,必然就要思考情境的“社会化”和“儿童化”两个方面。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社会的生存文化,激发儿童的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但也要把握情境的“度”。从现实教学实践看,过多、过繁的情境,学生是难以接受的,难怪有时煞费苦心编制的情境,成人司空见惯,学生却并不买账,无助于数学问题的解决甚至有时还会产生负面的干扰。基于这一点,我们要思考,我们所教的数学应该是“儿童能够学习的数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创设数学情境的重心必须转移到儿童,以儿童为本,凸现情境的“儿童化”。
  2.情境创设既要关注“生活化”,又要突出“数学味”。首先,要区分清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也不是在现实生活的层面上的简单操作。数学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数学不应只是生活的简单“复制”,而是对生活的再加工。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宜设计过于花哨的情境。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其次,要区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总之。数学情境的设计既要关注“儿童的生活化”。又要凸现“数学味”,创设的情境中要有与教学目标相吻合的、有一定数学思考价值的问题,切勿买椟还珠。
  3.情境创设要有“吸引力”,忘“发展性”。如果情境创设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趣味和挑战性。不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那么情境创设同样不能改变当前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怕学数学的现状。这种吸引力,不等同于形式的新颖。再新颖的形式经过反复呈现,也会变得陈旧。学生被外在教学手段所激发的兴趣,要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数学活动是数学思维的活动,情景的创设要有助于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甚至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加深刻。这样组织情境教学的效果才会有效,学生的知识结构才会螺旋式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