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梯度性提升学生问题能力之策略
作者:郭子其
(一)学生产生“问题”策略
一些学生在面对学习内容时,利用原有的知识不能作出反应与解释。处于无知状态,就是“不知”且“不知其不知”。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不仅自己不知道。就是连自己不知道都不知道。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产生问题,学生怎样才有问题呢?或者说问题是什么呢?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范文澜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只要学习内容与自己的已有认识发生冲突就是问题。那么,让学生产生问题就需要两个主要因素。
1.学生形成质疑的意识与能力,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及其具体内容,让知识的生成从无知进入到未知(就是“不知”且“知其不知”)状态,然后就产生问题(因为“不知”且“知其不知”本身就是问题)。
2.教师要营造出学生质疑的支持性环境,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美国教育家布鲁贝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善待学生发问的教学生态环境,教师和学生都要尊重每个学生思考问题、产生问题的权利,哪怕是幼稚的发问,大家也要理解与认可(主要是认可其态度),因为有价值的问题就是从此开始的。
(二)学生摆谈“问题”策略
在学生产生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并鼓励学生摆谈问题,一些学生的问题是结构不良的问题,并且不愿意摆谈,这就制约了问题能力的发展。教师要让他们摆谈出来,便于教师诊断学生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梳理问题,明确有价值的问题,以使问题结构化。而且,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摆谈问题的问题,就是“谈到深处是问题”,因此,教师要关注摆谈问题的两种类型:一是摆谈的具体问题(关于内容的问题);二是摆谈问题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积极有效地摆谈问题,就要注重摆谈问题的方法。
第一,关注学生摆谈问题的发展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由不能清楚地摆谈问题,逐步发展到清楚地摆谈问题,要由不能摆谈连续性的问题到能够摆谈结构良好的问题,在摆谈问题中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并能较好地理解彼此对话中的问题。例如,学生起初提出“不可思议”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有价值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问题(原始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经过认识、判断,形成表征性问题,再经过简化抽象而形成问题解决。
第二,要让学生摆谈有针对性的问题。就是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总结、摆谈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当然,可以是课堂上教师注意倾听,发现学生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在课余进行摆谈问题,例如,学生在日常测试中的效果不够理想。教师就可以与学生针对试卷中存在的问题来摆谈每个问题的实际情况,例如,一个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是: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解题方法没有掌握: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关于学科的主干知识的命题角度没有引起足够注意(如新中国在1953年和1978年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的社会根源就是老师反复强调的。但学生在考试中一无所知)。而另一学生出现的问题是面临新情境试题,不能多角度答题(包括选择题对新的表述总是似是而非,主观题就是不能多角度答题)。
第三,注重课堂“群言”性的摆谈问题。有了摆谈问题的思想,就要革新课堂教学,日常教学中学生提出或回答问题,其缺点是,从选择学生代表到该生回答问题(包括吞吞吐吐回答),甚至是该生不能回答问题而需要其余学生补充回答,这个过程非常浪费时间。所以,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大家议论性发言(即“群言”)的方法,其优点是,可以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同时减少请学生或等待学生发言的时间(包括请学生不当影响教学效果),有利于高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有利于培养学生敞亮自己思想的积极态度,有利于让学生在对话中彼此受到启发,进行智慧性的碰撞,提高学习质量。例如,学习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战争的作用,一些学生就摆谈到:削弱旧贵族势力,瓦解旧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壮大势力,确立封建新制度;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中国统一及扩大疆域,有利于军事科技、军事思想、军事作战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另一些学生也意识到战争对经济文化的破坏性,造成生灵涂炭,减少人口,破坏生态环境等。
(三)学生追问“问题”策略
所谓追问,就是对某一内容或问题,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消释疑点,对学生的问题中包含的问题进行穷追不舍地提问,直到学生理解问题为止。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就是追问。这种方法强调在“一问一答”中揭示教育内容。而且所问并不是事先策划并建构好的。通过追问,可以充分激活师生的思想并展现各自的智慧,便于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较少让学生感觉到教育的痕迹),有利于学生深化对问题的认知,有利于让学生习得思考问题的层次与方法。
在摆谈问题时,主要是学生“裸露”自己的心灵,敞开心扉与教师交谈;而教师主要是倾听者,主要判断学生的问题症结。还要促成学生思想的全面暴露,因此,在倾听的过程中,要逐步提出问题,让学生阐明具体问题。教师还要依照物化的问题,即学生在作业、考试、课堂答问等反映出的具体问题,给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具体的分析与判断。
在追问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成为答问情境的营造者与答问价值的引领者;要成为问题的遭遇者;要成为问题的诊断者和设计者。因此,教师要组合成有价值、有顺序的问题,在排解学生问题的过程中,要不断融合进新问题,也就是这些问题永远处在生成状态,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否则学生的问题难以排解,会降低学生主动提问或主动答题的积极性。
通过追问,教师应注意发现学生的想象力、兴趣、产生问题的想法、发散思维、灵感和产生问题解决等真实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进行反思,进行自我认知,完善基于问题的有关方法,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有效的问题,使学习问题得到解决。学会问题解决的学习方法。追问的有效方法有:
1.正问。就是正面提出问题,包括直问(也就是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和联问(就是连续地提出相关问题)。例如,教师介绍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茶船出洋贸易,闽、浙、皖等地茶叶,必须由内河过五岭运赴广州,通过行商卖给外国。正当教师介绍这样周折费事的贸易时,一个学生突然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