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展示”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运用

作者:缪爱明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需要语文教师拿出一定量的教学课时来进行。而“展示”是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因为它是由形象感知到抽象体验的触发平台,是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的重要阵地。
  
  (一)提供平台,让研究小组成员进行多种“展示”
  
  从当前中学的实际情况和研究性学习深入开展的趋势来看,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访谈、收集整理资料乃至撰写研究报告,只能安排在假期进行;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是每个学科老师的教学职责之一,中学每个学科都应该有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任务。但这种职责和任务实施的平台不应在课外,而应在课内。需要每一位教师拿出一定量的教学课时来进行。
  我们知道。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三个组成部分,即进行选题比较研究、组织中期情况汇报和落实研究成果展览。由于受传统的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对于“展示”这一环节,我们往往只落实在最后的结题成果上,甚至结题成果的展览也仅仅是让大多数的研究小组缴送研究报告和研究成果后就算完事了。其实, “展示”以及由此产生的评点和指导。在三个组成部分都有用武之地,都可以成为很重要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展示”是由形象感知到抽象体验的触发平台,精心搭建,收益巨大。要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 “展示”在转变学习方式过程中尤为重要。学生通过与老师、同学产生的多边互动研讨活动,有利于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实事求是、认真执着的科学态度和精神,能够体会到分享与合作所带来的身心愉悦感。
  
  (二)“展示”应该呈现出不同的操作特点
  
  1.选题比较研究阶段。重在“展示”课题研究动机和研究方案。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再把问题转换成值得研究的课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会收集和分析资料。学会调查研究方法,预想研究成果。这些是选题阶段指导老师的职责。学生一开始往往不会提出问题。或者提出的问题不知道值得不值得研究。教师应预先提出一些合乎需要、值得研究的问题,通过“展示”的方式供学生讨论、比较、筛选和领取;也可以先在研究小组各自报2-3个问题或者课题的基础上,通过“展示”的方式,让小组代表说说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课题研究,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途径、成果是什么,两个课题的优缺点是什么,哪一个更容易成功,哪一个更有创新性,等等。在此基础上。再让其他小组成员对该课题的选择发表意见,比如,你认为这个课题是否有研究价值?成功的可能性是多少?依据是什么?你觉得应该选择什么课题或者怎样修改这个课题?别人的研究设想和方案可行吗?假如你们小组来做这个课题。你们又将会怎么研究?等等。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的问题上,回答往往过多地侧重在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和意义上,或者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很少关注到研究课题本身的意义。现在的学生对社会,对他人缺少人文关怀,缺少追求真理、真知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或者研究思维不严密。实施路径不明了,均在这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比如,我班有一个小组选择“手机短信调查研究”这个课题,有同学就坚决反对选择这个课题研究,他们认为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到社会上去调查这一课题没有意义。我们知道,在这里否定研究的理由是很不充分的,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其他同学发表不同意见,进行正确的引导。当然,尽管反对的理由不充分,但是,却给选择这个课题的小组一个启发:课题的选择是空了一点,研究的目的性也不十分明确,同时,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应该借助于语言这个工具,体现语文性。后来,该小组确立的课题是:手机短信的语言运用特点。
  研究课题确定之后,就要指导学生做好方案的设计和论证工作,使其在设计和论证过程中对整个探究活动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了解。研究方案中要明确研究专题(或称项目)的承担者、研究的时间限制、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等内容。通常一个班所确定的课题在8-10个,如果用2个课时进行“展示”为什么要研究和将怎么开展研究,是完全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和确认的。课题确定得准,方向选择得对,方案设计得好,那么,学生便可迅速进入研究性学习角色,进入情境,便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2.在组织中期研究情况汇报阶段,重在“展示”研究过程和今后的打算。因为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要求和方法各不相同,活动开展过程中,有的要求查阅资料,包括到图书馆查阅纸质资料,上网查询有关资料等;有的要求走访专家学者,开展社会调查;也有的要求通过实地观察甚至社会实践……这些研究活动,都应要求学生依据研究方案。根据课题小组分工,独自完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运用自己的创造想象,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不断提出创新观点,甚至调整当初的研究内容和修改当初的研究方案;要求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注意积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有关资料,并随时写下学习中的感悟、感受、体验等。这些是指导老师组织中期研究情况“展示”时所必须要强化的内容。还要借助“展示”的过程,进一步使学生明确研究该课题的精神及实质,真正学会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认真剖析开题报告和斟酌研究方案,强化结题报告写法。
  以手机短信研究小组中期汇报的情况为例。在其他小组和指导老师的建议下,小组成员从老师、家长、外地同学、《读者文摘》以及互联网上分别选录了几百条短信,首先根据内容分类,试图从内容上找到研究语言的突破口。却发现互联网上对手机短信内容早就进行了明确的分类,他们觉得要超过他人的研究水平很难。于是,经过协商,转向对短信的形式特点进行研究。在中期“展示”的过程中,该小组一下子例举了30余种修辞手法的短信,“展示”的过程,起到了普及修辞手法的作用。可以想象,为了搞清修辞的种类,他们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意义,应该说是意外的收获。作为指导老师,我表扬了该小组的创新求异精神,并要求他们介绍学习研究修辞手法的新途径。这个议程刚一结束,这个小组的一个成员就向我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他们觉得短信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研究了,是不是可以提前结束这个课题的研究?我把问题抛给了其他小组,请他们发表看法和建议。有的认为可以结题,有的认为不可以结题,各自陈述理由,思维的火花在辩论中得以碰撞和升华。最后,该小组接受了这样的意见:本课题仅仅研究修辞手法,还是单调和呆板了些,手机短信是新生事物,尤其是祈愿祝福类的短信,倍受欢迎。这里边固然有其他原因,但是,有一个原因是不容忽视的,这就是形式上的组合艺术。它们像对联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