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优化课堂问题质量,加强学生思考力建设

作者:骆卫民




  教育发展亘古不变的核心是教育对像的“思考力建设”,“思考力建设”是教育“有效”与“高效”的基本保障。可以说没有什么教育改革能够绕开教育的“有效”与“高效”这两座大山而能顺利推进,当下的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也是不能例外的。“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考力建设的两大要素“学习”和“思维”都是从疑问开始的。所以在班级授课形式下的课堂问题就是高效益新课改课堂教学的起点。
  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面对同样的学生和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出现这样两种不同情况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认为问题在教师设计课堂问题的质量高低。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本文尝试着探讨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问题。加强学生的思考力的建设。
  
  (一)高质量的课堂问题要符合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实际证明。当学生能由他已有的知识轻而易举地得到答案时,思维并不活跃;当提出的问题必须借助于尚未掌握的知识才能解决时,思维过程也不会活跃,最优化的问题应该接近或略高于学生的智力水平,以激发学生思考。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水平可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学生的“现有发展区”;第二种是正在形成而尚未形成的发展水平,即“最近发展区”。正是这种潜在水平与现有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如果提出的问题所有学生都答不出,或不需思考就能回答,那么,这样的课堂提问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的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情况,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其难易程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即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高质量的课堂问题要具有新异性
  学生最反感的是教师的照本宣科,只有当教师所授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与变化时,学生才会感到新奇、刺激、有趣、迷恋,激起学习的无意注意。高质量的课堂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高质量的课堂问题除了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形式的多样外,还可以在组织的问题里面设计一些似乎有悖于常理的矛盾或一些“见惯不怪”的现象,在学生面前设置一些“悬念”,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好奇性。
  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的问题。一是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二是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处;三是在低层知识与高层知识的联系处。教师如果在这些地方恰到好处地提出一个问题,就会在学生的认识中引起已知与未知、理论与实际、低层次与高层次之间的矛盾。从而激发他们去积极探索从而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力建设。
  
  (三)高质量的课堂问题的答案要具有开放性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由于拘于旧高考指挥棒为了让学生获得考试中的正确答案,往往只提一些封闭式的问题,阻碍了学生亲历思维的过程,剥夺了学生进一步动脑思考的机会,影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面对新课程改革和教育新发展形势,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聚合式的提问,尤其是那些只需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问题,多采用诸如“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做?”“关于这个问题谁还有其他看法?”等开放性问题的提问形式。教师不应简单地否定与自己或教参不同的答案,要珍视学生内心独特的体验,允许学生表达“出错”“出格”。允许学生作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能够促进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教师要创设和谐、宽松、开放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敢说,会说,敢疑,善疑,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辩质疑能力和崇尚真理的态度。
  
  (四)高质量的课堂问题要与创设情景相结合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种有效手段。掌握适当的时机,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情趣。创设情景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对具体的课堂来说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铺垫性的提问通过“搭梯子”形式帮助学生来化难为易。对一些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则可以通过提供学生身边的时鲜素材来创设情景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本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实践活动去理解和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供时鲜素材来创设情景让学生将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对时鲜素材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这是引导学生思维能力自主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