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在语文教学中要凸现人文精神

作者:邱治家




  [摘要]语文应试教育扭曲了语文作为工具的价值,极大地淡化了语文的人文关怀。语文教育应凸现人文精神,追求人文关怀。
  [关键词]人文关怀审美想象批判思维创造思维
  语文的应试教育扭曲了语文作为工具的价值,极大地淡化了语文的人文关怀。语文教育应凸现人文精神,追求人文关怀。
  
  (一)从语文的价值看其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定义语文这一学科的性质时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课程理念方面强调语文教育人文特点是“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性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在课程目标方面确立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这一人文教育目标的内容;在教育方式上提出“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语文教学无论从性质和内容还是目标和方法无不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强调语文最终目标是追求人文关怀,即从内容上注重人文追求,强调人的精神;从方法上注重人的感情和体验以及构建民主、对话的师生关系。因此,语文实质上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统一,语文不应因考试只注重其工具性,应凸现其人文性。
  
  (二)实施素质教育,语文教学应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文凸现
  语文教学内容应追求人文内涵。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人格上的独立和完善是人类发展的至高境界。人类的教育应把此作为最终目的。因此,作为基础学科,语文教育教学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至高精神境界和完美的人格,实现人关怀,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具体的语文教育目标是:①德育目标: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进行高尚情操教育,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感。②美育目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鼓励学生审美想象和审美创造,尊重学生的审美感受。③智育目标:要陶冶学生情操,注重生活体验,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双向发展,使学生潜能得以挖掘。
  这些目标实质上是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要实现以上的教育目标要做到:第一是让学生走出校门,留心生活,观察社会。第二是让学生形成乐观开放的态度,培养勇于竞争与人合作的意识。第三是要培养学生的识别能力和鉴赏能力,继承优秀民族文化,积淀民族文化精华,吸收现代化文化精髓,陶冶学生的心灵。第四是启迪学生悟性,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造就健全的人格。总的来讲就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想实现人文关怀的目标。语文教材的内容应当“文道兼美”。也就是语文的内容和形式应达到完美的统一。首先,思想上不但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和积极向上,而且还体现人类所崇尚的真、善、美代表的人文精神价值;不但具有深刻文化意义和人文意义,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其次,形式上不但构思新颖、而且结构精巧;语言要生动形象、准确流畅,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而且语言风格要个性化、多样化。
  
  (三)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要注重感悟体验,构建民主、对话的师生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文的感悟学习要是通过感受、体验、想象和领悟等方式来学习知识,从本质上把握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具体讲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感知经验,激励自己的情感,驰骋自己的想象,在体验和领悟中把握知识的本质和联系,因此,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是感悟学习的重要手段,以人为本是感悟学习的本质。整体认识和把握知识是感悟学习的目的。
  语文感悟学习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关系的学习,这里的中心是学生作为主体去积极参与。感悟应是学生自己的感悟,应让学生因自己的经验积累欠缺,产生需要去感悟的欲望,从而达到对所学的内容感受和领悟。在这方面我们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而且更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正如“一千个读者,_千个哈姆雷特”,不同身份、经历和素养产生的感悟效果是不一样的。在语文感悟学习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感受和体验并正确引导,从而达到语文教育教学的目的。
  为了实现语文的人文关怀,追求人文内涵,在语文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上应构建民主、对话的师生关系。语文教学中要求教师和学生都作为相对完整的人,平等相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平等对话。因此,这种关系应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应把教与学之间的“授受”关系转变成平等的交流和探讨的对话关系。在平等的对话中,师生双方都应做到情感和理性、思想和体验等真实地展现在对方的面前;在平等对话中,课文的阅读和阐释应使各种不同的思想和体验相互撞击、彼此渗透、接纳,把平面性的文本,转变为立体的精神框架。只有这样才能凸现教学的人关怀,使学生和教师都能获得情感的沟通和经验的共享,都能体验到自我存在和发展生命丰富生活的意义所在。
  综上所述,就是我们对语文教学中如何凸现人文精神的分析与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