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让新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作者:李秀鸾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这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素质教育观念的重要实践,借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那么反思当前教学实际,以建立理想课堂,改进教学实践就显得极为迫切。
  
  [关键词]教学反思理想课堂教师素养
  
  2004年新课改实验在山东等地铺开。作为一线的教师,我在多次参加新课程培训的过程中,逐渐领悟了新课改的意义,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也形成了自己对新课程的认识。
  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新课改要实现的理想课堂呢?
  我认为理想的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饱含激情,乐于探索。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就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
  这样的理想课堂如何才能实现呢?
  首先要更新观念。教师要能够真正从内心接受、认可这样的教学理念,能够为之付出努力并且克服困难。实践中每一堂课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困难确实非常大。很直接的一个问题就是这样的授课将占用相当多的时间。很可能一个课时根本完成不了一节课的内容,不能按时完成教学进度。还有如果用传统的评价方式,这样的方式成绩会受影响。这样我们是否还会坚持下去?这就需要教师真正能转变观念,要明白对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从课堂中开拓了眼界,锻炼了能力,提高了自身素养,而不仅是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况且,能力得到了锻炼,成绩的提高只是时间问题。
   其次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锻炼驾驭课堂的能力。这对教师来讲并不是一个容易做到的事情。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会遇到什么意外的精彩插曲,我们是难以提前预备的。目前大多数高中学生知识面比较开阔,思维也比较活跃。我们自身必须具备开阔的眼界,良好的文化素质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发散思维,才能更灵活更深入地驾驭课堂,才能真正唤醒学生沉睡的思想。最终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种自身素养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们应广泛阅读,开阔眼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还要熟练掌握运用多媒体技术,学会制作运用各种课件,多层次多方式地活跃生动我们的课堂。
  再次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者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有的学者就提出,新课程的理想课堂教学应该包蕴三大理念: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因此,我们所说的教学设计应呈现出如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它不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描述大体的轮廓,它只明确需要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它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和深化的契机。
  它不是外在于教师精神生命的“怪物”,而是教师生命力的载体和再现,它是教师构思教学的过程,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和教育的理想、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一句话,它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
  它不是一出已经定稿的剧本,而更像是一部不能划上句号的手稿,它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它是课前构思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反复对话。是一次次实践之后的对比、反思和提升,至少,它的重要意义并不体现在课前的一纸空文,而是展现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情境和环节之中,完成于教学之后。
  ,
  它始终充满悬念,因而可能不断产生令人激动的亮点。惟其如此。它才能与教学现实实现融合,并因此而丰富自己,获得旺盛的生命力,才有可能凝炼为可供师生愉悦对话的文本。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最终能否实现理想的目标,很重要的一点是取决于我们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们。为了我们的学生不再仅仅拥有知识而是更具有智慧,为了我们的学生人格不再片面局限而更多的焕发人文思想光芒,付出我们的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