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对急行跳远助跑最后两步技术的分析

作者:杨茂林




  跳远是一项技术复杂且比较特殊的运动项目,运动员只有在助跑准确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最大的体能。才能获得最好的成绩。跳远成绩高低的决定因素是在助跑起跳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水平速度的损失。那么,如何在起跳前保持良好的水平速度呢?准备起跳技术成为关键。因此对跳远助跑最后两步步长比例进行合理的研究,确定出适宜的步长范围,使助跑与起跳紧密衔接,以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从而提高跳远成绩。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法,图片观察法,并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跳远助跑最后两步步长变化对水平速度的影响。通过对急行跳远最后两步步差数与起跳角、腾起初速度及起跳时间的关系分析,总结出跳远成绩高低的决定因素是在助跑起跳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水平速度的损失,起跳前的准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做好心理和神经系统方面的准备。
  
  (一)跳远远助跑技术
  助跑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可控制的最大水平速度。为完成有效的快速起跳作好准备。跳远助跑技术要求重心高而平稳,最后阶段加快步频。其运动特征为:腾空时间相应缩短,摆动腿积极前摆,着地点接近身体重心投影点,加强后蹬,使身体快速向前推进。并在起跳前达到最高步频,上体与地面成垂直状态。在完成最后几步助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强调保持跑的动作结构,保持高速度,而不要过多地强调起跳前的准备动作。因为后者会导致跑的动作结构改变和跑速下降,起跳前的动作结构改变和跑速下降与起跳方式有密切的关系。采用制动较大的起跳方式,必然会使最后几步助跑的动作结构上发生较大改变,从而导致速度下降。起跳前的准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做好心理和神经系统方面的准备。不应在动作形式上出现显著变化。起跳前能保持跑的动作结构和放松,是现代跳远技术的一大特征。二要强调保持较高的身体重心,而不强调起跳前的身体重心下降。起跳前出现身体重心下降是由跑转入跳的一种自然形式,是“无意识”的。三要强调后几步的动作节奏,而不强调最后几步之间的比例关系。一般最后几步步长的比例为中、大、小。然而,这种步长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人体用力的自然表现形式,是自然形成的。如果要求运动员有意识地去做。势必会造成后几步的动作的僵硬和变形。实践表明,优秀运动员助跑最后几步的步长。与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特点和助跑技术特点有密切关系。并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例如比蒙在创造8.90m世界纪录时,其最后两步的步长分别为2.40m和2.57m,最后一步步长最大。而鲍威尔跳8.95m时,最后三步为2.42m、2.52m、2.25m。而有些运动员的最后几步步长几乎没有变化。因此,最后几步的步长要体现运动员的特点,不能用统一模式去完成最后几步的助跑。
  
  (二)准备起跳技术
  由助跑向起跳转换的技术称为准备起跳技术。这一阶段技术是由步长变化。重心变化和速度变化相结合而产生的,最后两步的变化存在三种类型。第一类倒数第二步大,最后一步小;第二类倒数第二步小。最后一步大:第三类两步趋于接近。
  第一种类型两步步长差数为20cm左右。然而,这种步长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人体用力的自然形式,是自然形成的,若要求运动员有意识地去做,最后几步助跑往往容易出现动作僵硬,减速,身体重心过低和左右偏斜等问题。这种类型的主要技术特征为:摆动腿前摆而形成的较大步长,身体明显下降,随重心前移促使起跳腿低而前摆伸向起跳板,从而使身体重心升高,最后一步减小。这一技术使得助跑节奏发生变化,破坏了助跑的连贯性,损失了助跑部分的水平动量,减少了水平速度的利用率。同时,由于重心下降,造成膝关节曲度过大,髋关节位置靠后,减弱了摆动腿的后蹬力量,不利于起跳和摆动的结合。另外,大小步长的变化,形成整个重心在最后一步中通过的移动距离的时间相应缩短,使起跳不够充分,产生打击式起跳。第二种类型在国内一度推广,原因是比蒙在创造8.90m世界纪录时,采用的就是这种类型,其最后两步的步长分别是2.40m和2.57m。最后一步步长最大。这种技术是在最后一步时两腿夹角大,工作距离大,加大向上的冲力,但是在运动员起跑的过程中有明显的下蹲动作,使得重心下降,从而使水平速度受损较大,破坏了助跑的节奏,影响速度的发挥和起跳的效果,产生制动式起跳。延长起跳时间,减慢起跳速度,特别是在起跳瞬间更容易引起关节损伤,肌肉拉伤。第三种类型是两步趋于接近,步差数约为10cm左右。这种技术是重心起伏不明显,无准备过程,类似短跑,保持了助跑时最后几步的动作结构的完整性,保证了步长的稳定。充分利用水平速度,使得整个重心向前平稳推进。使得高速度的助跑与快速起跳结合起来。达到更好的起跳效果,而且适宜的最后一步不仅有助于起跳腿稍微弯曲,使得关节和肌肉不易受伤,还可以使身体在踏板时位于跳板的止上方,从而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
  
  (三)最后两步步差数与起跳角的关系
  起跳角指踏跳脚接触踏跳板瞬间身体重心至支撑点的连线与地面形成的夹角。如下图。
  
  在触板瞬间产生的支撑作用力为F1。支撑反作用力与水平分力F’的夹角为0,这样F’=F1·cosθ假设支撑反作用力F的值不变。则水平分力F’越大,夹角θ越小。所以人体腾起角高度越小,就造成越大的阻力,损失速度越多,反之则相反。而增大起跳角的途径是相应的。缩短上板前后两步的差数。使支撑点接近人体重心投影点,这样不仅增大了起跳角,而且照顾到身体亚心平稳变化,从而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
  
  (四)最后两步步差数与腾起初速度的关系
  起跳结束时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和起跳中获得的向上的速度,二者的合速度为腾起初速度。腾起初速度越大则越有利。即起跳时通过助跑所获得的水平速度越大和准备起跳中该速度的损失较小,起跳后就能获得适宜向上的速度。这样腾起速度可以提高,要发挥最有效的初速度用后两步变化不大。使腾空时间缩短。充分发挥力的合成向前上方。
  
  (五)最后两步步差数与起跳时间的关系
  尼尔的研究提出,助跑速度越快,起跳时间越短而成绩越好。这是因为助跑速度会对起跳时间的长短有影响,所以减少起跳时间能提高人体腾起初速度。因此要缩短起跳时间,关键还要处理好两步长比例。除了采取良好的助跑节奏和减小膝关节弯曲度外,最好采用“跑步式”起跳技术,有助于助跑向起跳的过渡,有助于发挥肌肉的速度力量。
  
  (六)最后两步步差数与跳远成绩的关系
  实践证明,优秀运动员通常是在倒数第二步略大于倒数第一步的情况下取得好成绩的。例如鲍威尔在跳8.95m时助跑最后两步步差为0.27m,这就为起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起跳时间为0.1-0.3S,起跳角为75度,腾起角为231度。腾起速度为9.09m/S,身体重心腾起高度为0.75m。而刘易斯在跳8.79m时,其最后10m的助跑速度为11.4m/s。腾起速度和水平速度也超过了10m/S,但是由于刘易斯最后两步与起跳结合不够理想,使最后两步步差过大,造成垂直速度降低0.42m/S,成绩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