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信息技术课程模式的总体设计

作者:张建慧




  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教学的第一原则就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课程设计过程如下:
  
  (一)课程设计第一阶段
  充分了解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知己知彼”的客观态度,获取自我的信息。
  从第一周开始,我们就让学生掌握局域网及信息技术教学网的使用,通过局域网、信息技术教学网的使用,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意识到网络的用途,网络信息的交流方式,网络的管理。
  接下来的几周主要是介绍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让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我们采用老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学习内容和要求?quot;任务驱动方式公布在信息技术教学网中),我们在教学专用服务器和校园网光盘塔服务器中安装了较多的学习软件和影像资料供学生学习用。在网络环境下,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以及应用信息的能力。同学们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习积极性很高,每个同学学习后都积极参加讨论、交流,我们认为应尽可能给学生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思考。
  对于信息社会和知识,每个人必须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信息技术学科了解对象考试的目的在于:一方面学生对学习的过程和自己的能力必须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过高或是过低地估计自己都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教师不能以自己的主观认识和意愿作为教学的前提,通过测试,教师对学生的水平有所了解,这将有效地指导教师今后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学科了解对象考试不是要给学生施加学习上的压力,而是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知识是有限的。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这将有助于学生督促自己的学习,也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课程设计的第二阶段
  强调基础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强调实践操作能力,这是基础素质。但是,它对信息素养教育而言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只是一种工具,它将帮助学生今后顺利获取信息。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通过计算机辅助学习软件,一方面通过教科书的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如何去掌握信息的来源,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把技能要点传授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信息。教师手把手的教导,最终会导致学生的依赖性增强,而这样的学生将来会被信息社会淘汰。
  
  (三)课程设计的第三个阶段
  以“项目任务”为目标的实战训练——培养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软件应用能力和获取信息源的能力以后,教师将提出两个或三个工作任务与要求,并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该任务。
  
  (四)课程设计的第四阶段
  与实际学科知识结合的运用过程——培养对信息开发利用的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实践、锻炼信息的开发利用能力,“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鼓励学生把计算机运用到实际学科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或是信息开发工具来帮助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其实,通过与实际学科的知识相结合,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工作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开发的过程。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质上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而且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树立起终身教育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