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浅析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易走入的几点误区

作者:吴立光




  新课改实施至今,给高中语文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部分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同时,也步入一些误区。
  
  (一)误以为新课改就是要完全摒弃传统教法
  除旧立新并不意味着对旧的优秀理念的完全背弃。那些认为在新课改环境下一切都要创新的想法实际上是不了解教学规律,不了解新课改的特点。应发扬的传统教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多读。新课标对“阅读和鉴赏”提出的要求是“高中三年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同时也提出了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这个要求的提出体现了新课改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新课改是在强调阅读的基础上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没有丰厚的阅读体验,所谓的能力培养只是无源之水。只有当我们在新课改中避免了走入抛弃“多读”的误区,我们才会真正地、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2、多背。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重视文言文诵读和背诵”,“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定数量的名篇”,在背诵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语感得到培养。新课标是十分提倡多背的,它提出了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多一少”,即“重视多读,努力扩大阅读面,少做脱离了语文语境,所谓梳理规律,机械操作性的客观化、标准化练习”。
  3、多写。新课标中第六条指出:“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从这一条可以看出新课改对写作训练的重视,而且对量的要求也是比较大的。事实上,要提高写作水平,最关键的还是要多写。只有在写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发现自己写作上的问题,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新课改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新课标第4条说得更清楚:“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因此要保持思考的能力。坚持对生命的体验。有了生活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在写作中才能游刃有余。
  
  (二)误以为多媒体是提升语文课堂档次的必要手段
  多媒体设备进入语文课堂是必然趋势。但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却出现了种种误区。第一种趋向是平时运用传统教法。而在公开课上却频繁使用多媒体,多媒体成了一种装饰门面的标志,而对于整个课堂的改变并无裨益。其次是泛滥成灾的媒体辅助。多媒体在课堂中随处可见,仿佛没有多媒体就上不成课。多媒体始终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一种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不能排斥或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最终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益。而且就语文课堂来说,有的篇目比较适合运用多媒体,而有的不适合使用。如诗歌教学更注重诵读,文言文教学更注重理解。如果运用多媒体做到补充资料之用并无大碍,但如果多媒体运用过多,反而使学生忽视了对文本本身的解读。这种做法实际上也是由于不了解新课改精神造成的。
  
  (三)误以为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就是教师少讲甚至不讲
  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过细。学生没有了思考的空间和话语的权利。剩下的只有被动的接受。时下强调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传授给学生结论性的东西。而是教给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因此便有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语文学习方式”这一理念的提出,但是这一主张在实际课堂操作中出现了偏差。所以,当我们的课程专家提出要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而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老师讲得少正好又可以掩盖他们知识储备的不足和课堂准备的不充分。结果是。有些地方的课程改革,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反而不如以前。
  
  (四)误以为启发式教学就是课堂多提问
  在公开课上,教者为了体现启发式原则,达到一种双边活动充分、课堂气氛热烈的效果。经常大量提问。问题往往比较深,或范围较大,学生常常答不出来,于是更多的时候教者提那种不是问题的问题。例如:这首歌好听吗?文本的标题是什么?这些提问还不至于对学生形成误导。而下列的提问则显得媚俗。如你在童年时期做过的恶作剧是什么?你最喜欢的明星是什么……这些问题学生是很愿意回答,课堂气氛往往也非常活跃,但同时学生的回答也多有调侃、冷漠甚至恶意的东西,而有的教师不注意引导,不进行评点,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情感取向发生了严重倾斜。有的教师提的问题基本上涵盖了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整个课堂是靠提问来推动的。但所提的问题过多过繁,问题重叠甚至问题提得不够精炼,没有启迪学生的智慧。课堂没有一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讨论、思考、消化、巩固,那也只能是形式主义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