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体语的魅力
作者:张双花 郑书玲
(一)眼神暗示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非常善于“察言观色”,通过老师的各种体语来了解老师的心理活动,从而把握时机开辟他们自己的“第二课堂”。这时,教师要抓住学生“胆怯”的心理,千万要冷静,不要用偏激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如有的年轻气盛的教师往往声色俱厉地高喊:“谁谁谁。你给我站起来!”或索性将其轰出教室外罚站。这种手段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既影响师生间的关系,又耽误了宝贵的授课时间,这样做是不可取的。在实际的工作中,我通过调查、分析研究,掌握了学生的心理,一般地说,学生课堂不良行为是间断的,活动时间短,次数多。因“胆怯”在短时间内要对教师进行“察言观色”。教师要善于把握好时机,当学生放眼“侦察”时,教师迅速对其进行“眼神暗示”,以眼神来传递信息,并注入丰富的情感。完成与学生的心灵交流,定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因为这种“点到为止”的方法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又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耽误课堂教学时间,何乐而不为呢?
(二)微笑暗示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不断地激励、唤醒和鼓励”。这句话强调了教师劳动的艺术性。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如不懂教育艺术,用粗暴的训斥、过于频繁的批评、不正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人格的侮辱。只能损伤学生的自尊心,甚至发展到师生关系对立。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巧妙地投入情感,用微笑的体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曾记得有一次,我正在讲《槐乡的孩子》这课时,某生注意力不集中,正在做小动作。我设计了一个有趣、易答的问题:“这位同学,请你回答,你愿意做槐乡的孩子吗?”他站起来答道:“我不愿意做槐乡的孩子,无论别的地方再好,我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当这个学生出色地回答完毕。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时,我激动地为他竖起了大拇指,用“点头微笑”的情感,发出肯定、赞赏、鼓励的体语信号。随之这位差生迅速调整好上课心态,表示出对自己不专心听课的行为而自责。可见,这种无声的语言不但消除了学生课堂的不良行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专心听课,我能行”的自信心,更能使学生动情和醒悟。
(三)沉默暗示法
有人说“沉默是金”。的确,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我体会到“沉默”的重要性。有一次,我在讲课过程中,发现某些学生在窃窃私语。影响了正常的课堂秩序,这时,我没有动怒,静下来保持了短时间的“沉默”,给学生一个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机会。这样,那几个学生立刻感到自己的行为与安静的课堂是多么不协调。让学生感到老师的无声暗示对他们是多么尊重和宽容,从而更加感到自责和愧疚。然后,学生主动调节好上课姿态。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课堂来专心听课,弥补自己的过失。显而易见,这种“沉默”的力量是有声语言所无法比拟的。
总之,小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应该是正常现象,至于如何恰如其分的纠正这种现象,关键在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掌握好施教分寸。切忌以粗暴的手段体罚、挖苦、斥责对待学生,相反,要运用无声的体语来温暖感化学生,以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尊重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把旺盛的精力投入到课堂中,去感受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