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从作品解读中开启学生的善良和悲悯情怀

作者:王木清




  我们的民族历来就十分重视品德教化。古代用诗、书、礼、艺、乐,如今用各种思想理论来达到所教之事体现的精神和受教者的精神之间的融合。究其实,教化不能倚赖强制力而实现,只能立足于人的自力,从尊重人的情感和本性出发,利用感性的、理性的、实践的力量对人的内在精神进行塑造。这样的过程是一个长期浸润、潜移默化的过程,注重的是对人的心灵感化和影响。
  文学作品中,感性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内容情节容易与人的心灵产生亲和力,它所表现出的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往往能唤起读者心中的是非感、正义感,进而浸润、渗透人的心灵和行为。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价值观、道德感形成的黄金时段,正因为此,举国上下都关心语文教材的编选:经过重编修订后的教材文选不负众望。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文以载道”的作用。我们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将这些优秀范文内化为他们“为善求和、悲天悯人”的人文素质。下面,就以高中第四册语文课本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为例,阐述如何从作品解读中开启学生的善良和悲悯情怀。
  
  一、从对语言的理解中感悟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思想的外化。对作品的重点字词、语句、段落的理解把握,可以使同学们在细微处抓住作者跳跃的灵感。提高他们对文旨文脉文风的感受力。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人物情绪激荡部分有二:一为十娘和李甲共同筹集赎身之资。一为李甲向十娘陈述转卖她于孙富的难言之事。在此。谈谈后者:
  十娘冷笑一声道:“为郎君画此计者,乃大英雄也。郎君千金之资既得恢复,而妾归他姓。又不致为行李之累,发乎情,止乎礼,诚两便之策也。那千金在哪里?”公子收泪道:“未得恩卿之诺,金尚留彼处,未曾过手。”十娘道:“明早快快应承了他,不可错过机会。但千金重事。须得兑足交付郎君之手,妾始过舟,勿为贾竖子所欺。”时已四鼓,十娘即起身挑灯梳洗,道:“今日之妆,乃迎新送旧,非比寻常。”于是脂粉香泽,用意修饰,花钿绣袄,极其华丽。装束方完,天色已晓。孙富差家童到船头候信。十娘微窥公子,欣欣似有喜色,乃催公子快去回话,及早兑足银子。
  这段看似平静平常的言行描述,内里其实深藏了情绪的激流和事态发展的险滩。
  朝夕相处一年有余,十娘是很知李甲的性情弱点的,对他的怯懦和无能很是无奈;但因为看重的是李甲对自己的尊重与情感,其余的也就不计较了。殊不知,恰恰就是这不计较的细微处,葬送了他们的感情前程。
  十娘的冷笑,是清醒的冷笑;十娘的言辞,是理智的言辞,也是反讽的砭骨劲寒的言辞;十娘的情绪,是超出常规的平静——那是清醒、理智后的深深绝望——她知道她的李郎的种种弱点。就是想不到他会拿她与人谈价,然后货物一样地卖了!而且还自以为是做了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既为她杜微找了个归宿和依靠,也为自己回去面对家族有了说法。
  十娘的盛妆,是绝望中的留恋。她微窥李甲,想探知他对“人成各,今非昨”的情绪反应;他的“欣欣似有喜色”彻底葬送了十娘的最后一丝希望——于是,催公子快去回话,及早兑足银子。十娘的自尊和纯粹自此表露无遗:她要的就是纯粹的心的指向和归依;如果没有,那就及早兑足银子成全李公子吧,也成全了她对这个礼教社会和自身命运的认识!
  杜十娘的伦理和情感依附至此灰飞烟灭——到底未能避开劫数,最终还是酿成了悲剧。
  如果,李甲在杜微窥的时候,不是如卸掉一个负累一样地“欣欣似有喜色”,情节又会如何发展、演绎?毕竟,“未得恩卿之诺,金尚留彼处,未曾过手”。这是一条可供同学们讨论的思路。
  “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对作者的文字意义和情味有了深切的理解,才能琢磨出作品的真滋味和丰富意蕴,得到美和情感的熏陶,从而拨响同学们心灵的琴弦,滋养其高尚的情趣。
  
  二、从对形象的把握中渗透
  
  形象是人的本性的感性体现和外化;分析人物的心理、行为,可以明了善恶美丑,激发同学们的正义感。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有两个人物值得关注,一个柳遇春,一个孙富;他们虽不是作品的主要人物,但却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作者在对他们的刻画和描述中,完成了对社会的洞察。
  先说柳遇春。初,他以青楼女子与嫖客之间以利相交的通常关系推测,所谓的300两赎身银不过是“烟花逐客之计”。劝李甲不要上当;但当他看到李甲拿来十娘苦心积蓄的银两时,却深深地感动了,不仅慷慨相助,代为筹谋,还语重心长地叮嘱李甲“既系真情,不可相负”,并道:“吾代足下告债,非为足下,实怜杜十娘之情也”。面对离开了烟花柳巷,前来倒身拜谢的杜十娘,柳慌忙答礼:“十娘不以贫窭易心,此乃女中豪杰。仆因风吹火,谅区区何足挂齿!”
  再说孙富。他夜泊渡口,独酌无聊,忽听清音妙语,又窥见了十娘颜色,假借吟诗引李甲出头,趁机攀话,摸清其心事,然后推心置腹、晓以利害。迂回曲折、以守为攻,句句在理、言言中听,说得李甲茅塞顿开。最后,孙富也是成人之美,以“彼既忠心为兄,必不忍使兄父子分离,定然玉成兄还乡之事矣。”与李甲携手下船。
  柳遇春和孙富的言行,表面上都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对方所思所想,实际上却有天壤之别;前者真诚坦率、侠肝义胆,后者则是假借帮助他人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前者的行为是善,后者则是恶。
  那么,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从对柳遇春和孙富的形象分析中,顺势导出了对善恶的认知问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对善恶的认知是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对一个人的最后和最高恩赐。是需要通过长期的教化才能获得的。《了凡四训》中,对此的分辨比较全面,指出“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总的原则是:做对他人有益的事情,是善;做对自己有益而对他人有损的事情,是恶。为善而不惜损己的为君子,作恶而不惜害人的是小人;而且小人常常会假借仁义来冒充君子、混淆视听。所以,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就是要我们从人的起心动念处观照行为。才能将善恶认识清楚、分辨明白。
  
  三、从对主题的诠释中开启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古代话本小说的精品。它的标题就点明了人物的悲剧性结局;但事实远不止此:杜十娘不单把百宝箱沉入了江中,更把自己也沉入了滔滔江水里。这一怒可谓千古绝唱。关于主题的“怒”,同学们多从千两白银让李甲负心上理解,认为它表达的是十娘对金钱和李甲的憎恨;这固然正确有理,但从女性的心理角度,这一“怒”更表达了最深切的爱和绝望。
  杜微13岁误落风尘,7年中经历了金玉满堂、花天酒地的奢靡生活,阅人无数;厌倦了灯红酒绿、觥筹交错、虚情假意、逢场作戏的日子,内心里对纯真情感的渴望超出一般人对此的向往。李甲的出现。恰如流星划破无望的漆黑,给她带来了希望的光亮;她以为,只要抓住他,就能逃离这物欲横流的糜烂之地,从此过上琴瑟相和的常人的日子。
  众多的公子王孙中,李甲也确实算得上个人物;不仅年少英俊,而且忠厚志诚,自和十娘相识,就把一腔的心思都放在了她的身上,不但花光了银两,还殷勤细致有加,把十娘当作自己的女人一般地呵护疼惜。十娘从李甲对自己的态度中看出了他的情和他的真,那是有别于一时的消遣和玩弄的。“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的内涵,对于风月场上的杜十娘来说理解应该尤其深刻——她怎么能不抓牢她的李郎?但恰恰就是她的李郎以千两白银把她给卖了!这对于拥有万金之资的杜十娘来说,实在是莫大的嘲讽。而从李甲来说,转卖十娘确实意不在钱,而是想以此作为回去面见父亲大人时说明自己并无荒唐之举的佐证。这更是对与十娘这段情感的全盘否认——到底,十娘一心专爱的李郎还是和别人无二,一样地没有把她当人来尊重,一样地认为她不可娶作人妇,哪怕她所求的只是小妾而已。
  这样的彻悟所带来的绝望是铺天盖地的,十娘无处可逃……她的爱由此也演变为恨——她要让李甲为他的行为背负终身的悔恨和愧疚——最好的方式就是告诉他真相,那是她为了爱的纯粹而隐瞒的真实和隐忍的情绪;然后,与承载着她的辛酸和屈辱的百宝箱一起沉入寂寥的江底。
  这样的解读。不但加深了同学们对作品主题内涵的理解,而且也启发引导他们以众生平等的眼光悲悯地看待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等,哪怕是对有争论和非议的人,甚或是敌人。
  当然,主题诠释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教师的分析只是一个参照、一条思路、一种交流,并不能代替同学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这样的解读,又可看作是一种抛砖引玉、打开思路的前奏行为,把每个人迥异的心灵特质在随后的过程中发掘出来,激发起他们表达自己感受和认识的欲望;既活跃了思维,又丰富了作品内蕴。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称这样的过程为再创作。
  作品解读有了以上的三个环节,那么文章蕴积的内在情感不但激发出了同学们的心理共鸣。教师也起到了引导他们进行理性思考,从感性的作品中明辨善恶、开启悲悯情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