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留守学生”教育初探

作者:葛兴坤 刘拥军




  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留守学生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的敏感话题。两河口中学是邻近县城的一所山区初中学校,在校学生913人,在服务范围的十个行政村里,有1.1万人外出打工。2005-2006学年度,我校留守学生113名,其中双亲在外的学生达到43名。2006-2007学年度留守学生达到312名,其中双亲在外的学生有78名。由于监护人的缺位,留守学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他们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影响,这些孩子往往存在心理缺陷,学习成绩较差,生活习惯不良等。对留守学生的教育研究成为农村学校教育工作的紧迫任务和时代特征。我校把留守学生的教育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建立留守生详细信息档案
  学校组织专题调查研究发现,有很多的留守学生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在什么地方打工。从事何种工作,不曾和父母有过通讯联系。父母只是将孩子读书所需要的费用寄存在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手中。对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情况则顾不上过问。由于缺乏不可替代的父母亲情。缺乏父母的呵护和严格系统的家庭教育。这些孩子往往孤独沉默、心理脆弱。甚至品行不端。
  做好留守学生的信息存档,加强和家长的联系,是做好留守孩子工作的第一步。学校在开学第一天,趁着家长送孩子上学的机会,建立详细的留守生档案,便于与留守孩子的家长保持联系。学校专门制作了一本《班主任手记》,对留守生建立了专门的档案。包括学生的托管人、父母打工地、孩子的身体状况、疾患、思想、父母的联系电话等。并将所有的资料录入电脑。对个别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的同学,学校还制作了学习生活跟踪记载表,班主任帮忙管理家长寄存的生活费并按照计划发放,指导其对生活费的合理使用。通过此项工作,从学校领导到班主任真正掌握了留守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为有的放矢加强留守学生管理奠定了基础。
  
  (二)学校社会共同管理,全方位关爱留守学生
  在留守孩子大军里,有一类同学缺乏应有的家庭管教,导致品行不端,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本学年刚开学,周五放学后,有一群(女生四人,男生五人)留守孩子没有回家,而是直接进入了网吧,通宵达旦。学校得知情况后,迅速把学生找回学校,并对五名孩子进行严厉地批评教育。
  留守学生缺乏监控,特别是放学之后,学校管不了,家庭没人管,再加上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又缺乏与父母的沟通,长时间的无人陪伴和监管,自然就“无法无天”了。他们觉得外面的世界比家更有吸引力,外面的朋友比自己的家人更令自己感受到“爱”,更能关心自己,因此更容易受到社会阴暗面的影响,走进他们所认为的“精彩人生”,聚餐玩耍、吸烟饮酒、浪迹网吧,成为典型的德困生。
  鉴于留守孩子管理的复杂性,学校加强了和社会的联系,与村委会、居委会,派出所、民政等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加强对留守孩子的教育种管理。我们聘请派出所所长担任家长学校副校长,定期给留守孩子上法制课,给留守孩子们讲一些案例,告诉他们怎样加强自身防范,不被复杂的社会所迷惑;培养他们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有一次上完辅导课后,所长听说留守生刘双燕同学的父母已经一个月没有给她寄生活费了,当即掏出200元钱,递到刘双燕的手中,当起了“编外家长”。此外,县、镇妇联,县民政局等单位和个人,纷纷和留守生结对子,对口帮扶。通过和社会的广泛联系,全方位的加强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让留守学生的人生之轨。不至于在父母不在的日子里。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或者将一些留守孩子及时地从偏离的轨道上拉回来,重新走上健康正常的轨道。
  
  (三)建立温馨的“留守生之家”
  我校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制学校,学生每周有五天时间生活在学校。为了让留守学生找回“家”的温馨,学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把留守孩子居住的寝室装扮得象家一样。墙上贴着温馨的话语、窗前挂着摇曳的风铃。老师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叠被子。整理内务,使每一个留守孩子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不仅从形式上,学校还通过一些活动,让留守孩子感受父母之爱。一位语文老师在学生的作文中看到:“远方的爸爸妈妈,我多想过生日的时候有你们在身边”,细心的语文老师通过了解,留守学生方爱林和刘绿艳的生日快到了。老师自己掏钱定购了一个生日蛋糕,和寝室的室友一起为两位留守孩子组织了一次温馨的生日宴会,在红红的生日烛光照耀下,在欢快的生日祝福歌中。孩子留下了激动的泪水。关爱留守孩子,无声行动胜过有声的语言。在学校用爱心为孩子们营造的这个特殊家庭里,留守孩子快乐地成长着。
  
  (四)组织“四老”专题活动
  今年开学不久,学校接到毕业学生王英东从北京打来的电话,他在电话里感谢学校对他的关心和教育,他现在和自己父母一起在北京打工,父母对他现在的表现很满意。这个孩子就是上年度毕业的一个留守孩子,父母远在北京打工,和爷爷一起生活。父母每个月都给他寄回来数目不菲的生活费,爷爷对他也十分娇惯,他在校不听从老师教育,品行不端。学校组织的隔代教育讲座开始以后,老人每次必到,用心听,试着改变。学校安排老师协助爷爷管理和教育王英东,细雨润无声,王英东的思想和行为大为改观。他的父母说,学校加强留守学生的教育之后,孩子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隔代教育即四老(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教育,在留守孩子中占多数,由于祖辈的年老、较低的文化程度和过度溺爱,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健康的家庭教育和关怀,性格和心理上均出现偏差,加强对祖辈教子方法的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因此我们在家长学校中专门对隔代教育举办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四老教育”培训交流活动,很多老人在家长学校中学到了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留守孩子的行为也就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五)开通亲情电话、书信传真情活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哪怕是父母的只言片语对孩子也是一种教育。他们孤独,渴望听听父母的声音,除了老师象家长一样关心他们外,学生和父母的联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在经费及其困难的情况下,开通了亲情电话,每个留守孩子一个月可以利用亲情电话免费和自己的父母通话一次。在每个节日到来之际,组织留守孩子给自己的双亲写信,报告自己的表现,传递亲情。亲情电话和书信。连通了孩子与父母的心。
  
  (六)推行“代理家长”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还有一类学生,完全没有监护人。父母把子女完完全全地交给了学校,师生情不能代替父母亲情,他们成了最孤独的一类。学校教职工每人都结对帮辅了一个需要重点帮助的留守学生,对这些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进行帮助,履行“代理家长”的职责,为他们倾注更多的关爱。结对老师每天问一次学生生活。每周与学生谈一次心,每月家访一次,每月与外出家长通一次电话。对成绩差的留守学生,教师单独进行辅导,对家庭困难的学生,从经济上给予帮助。在节假日、学生的生日等特殊日子。还把他们带回家,象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照顾他们,让他们体会到家的温暖。在留守生中,有一个特殊的孩子叫李珊,母亲在外打工,父亲患有间歇性精神病,青年老师向雪每周把她带回自己家,象母亲一样的关心她,李珊动情地说,我多了一个姐姐妈妈。她对我比亲妈还好。
  
  (七)学期末<告家长书>活动
  留守学生的家长常年在外,通常只是过年回家一次,或者学生入学时回来一次,我们把留守学生的表现,对于留守学生特殊的教育管理方法以告家长书的方式告知给家长,增强父母对学校教育的理解与支持,让他们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更安心地打工赚钱,同时也提高留守学生家长的教子能力。学校通过多种活动,给予了留守学生深深的关爱。正如方芳同学在日记中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不这样认为。这个季节里有梦、有爱,我们也将永远有梦、被爱,我很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