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课堂生命的脉动

作者:王金果




  [摘要]语文课堂应贯彻新课标理念,树立新的学生观,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积累语文材料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以人为本语文能力 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最初的张扬和激情,已步入了比较成熟理智的时期,通过几年来语文新课标的实践探索,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命脉。
  
  (一)素质教育是前提,以人为本永为先
  大家知道,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之外。还贯穿着一个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的提出,改变了过去教育“把学生当作无生命的等待加工的零件毛坯,把课堂当作制造标准件的加工车间,把培养人当作批量生产的过程”这一僵化模式。在这种新形式下,我们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使素质教育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准。因此,在课堂改革中,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明确学生不是被学校和老师所控制的。不是教师教学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立存在活生生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要有一种整合的观点来全面把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师生在课堂上是平等的,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改的理念常常体现在细微的小节之中。教师不经意的一句鼓励或批评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要尊重学生,对学习有障碍的学生不仅不能歧视,教师还应对他们多倾注一点爱心,多给予一点关心,在鼓励中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因此,教学时要从学生的现状出发,树立使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人格,发挥学生的特长。
  
  (二)思维训练为核心,能力培养最关键
  语文教学的核心能力是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的运用,就是思维的运用,语言明确,就是思想的明确。没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就谈不上良好的语言能力。例如:在阅读中,每一个句子的理念,表达中每一个句子的运用,都是思维运用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思维比知识更重要。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开发学生的思维。如果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或者学生的思维没有被激活,他们学到的只是一些僵化的死知识,那他们怎么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罗素曾经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对于大多数男女学生都是容易做到的。因为这样只需独立思考……然而被动接受的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却是灾难。”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加强启发诱导的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叙述时的形象思维能力,议论时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时的创新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我们应紧紧围绕语言学习来质疑、启疑、激疑。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闪现智慧的火花,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基本积累不能丢,点滴素养更需求
  朱熹曾说:“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读精读。”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就强调诵读。强调背诵,这多读多记,对于丰富语文材料积累,提高语文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今在新课改的实践中,个别教师为片面讲求课堂教学的新花样,丢掉了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积累。新课改不应该是照搬外来的模式,它应该根值于民族土壤之中。应继承我们传统教育中合理的成份,更何况,新课改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三个维度中的“知识和能力”就需积累。对于“积累”,无怪乎两方面:一是基础知识积累,如扩大识字面,增加词汇量,这正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对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大有益处;二是名篇句的积累,如对美文的赏析。对古诗文的背诵,这正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现。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不无裨益。我们强调学生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更要注重其应用性。要求在诵读中,通过“感受——领悟——运用”不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总之,我们有意识地强调学生的基本语文知识积累,更是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大有益处。
  只有这样,倡导个性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才能充分激发活跃思维,才能形成和谐向上的课堂氛围,注重了基础才能有的放矢,使学生领悟到语文的魅力。总之,从课改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住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以课改的理念指导和组织课堂教学。语文课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所喜欢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