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生成让课堂绽放精彩
作者:李改清
[案例]数学课上,教师正在讲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课的前半段进行非常顺利,按照老师设计的步骤一环接一环的进行。当进行到小组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突然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体侧面积的一半,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底面的半径。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圆柱体侧面积÷2×半径。”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执教教师一下子愣住了。其他学生纷纷举手说:“他说得不对。应该这样说: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体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书上也是这样说的。”课堂上学生分成两派,争论不休。执教教师一下愣住了。但是在瞬间的慌乱后马上恢复了平静说:我们让这位同学对照教具给大家讲讲好吗?学生听完讲解后,不约而同地点头,对啊?那它的公式怎么和书上的不一样啊?哪个是对的呢?学生们个个紧锁眉头。。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以前旧知识来让学生思考:
圆柱体侧面积÷2×半径
=Ch÷2×r
=21Trh÷2×r
=πr2h
=底面积×高
在层层深入的推理过程中,学生们恍然大悟,一个个露出了笑脸。这时,教师微笑着说“今天,老师要感谢这位同学,是他给我上了一课。”
[反思]本节课因为有了这个“意外”,使得师生的智慧产生更加激烈的碰撞。原本静止、抽象的“常规”教学设想变成了鲜活、生动的教学实践,实践中学生在“做几何”中“发现几何”,不仅掌握了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了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而且学生“创造”的“意外”又让学生的身体、心理、精神高度投入到数学的探索之中,使学生在“做几何”、“发现几何”的过程中体验着一种生命的意义。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搭建了个性展示的舞台。允许学生大胆质疑,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在参与、自主、创新的学习活动中不仅获取了所学的知识,也产生了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得数学课堂有了智慧的光芒和生命的色彩。这使我对新课改的理念在课堂上的落实有了更深的思考。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把课堂生成的问题、把学生当作有效的教学资源。生成让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