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利用语文育好人

作者:杨佩华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教书育人。其中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那么,如何利用语文课进行育人呢?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利用<隆中对>谈怎样实现理想
  同学们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但对于怎样才能实现,却知之不多。于是,我利用讲《隆中对》的机会,给他们讲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隆中对》中“时先主屯新野”,三顾茅庐才得见诸葛亮。26岁的诸葛亮为迷惘的刘备描绘了美好的未来——“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古往今来。人人对诸葛亮佩服不已。我们再看看,“屯新野”和“霸业可成”之间有多大的距离呢?就好比三年级的同学要跳级到九年级的班里学习,太难了。那时豪杰太多了,除了曹操、孙权,还有刘表、刘璋、张鲁等。刘备对诸葛亮的对策称善,就在于明白了诸葛亮为其划定的分布走的方案:①建立根据地(“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积蓄力量;②搞好同西南各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后顾之忧;③联合孙权(“外结好孙权”),争取同盟者;④革新政治(“内修政理”),取得各阶层的支持;⑤静待可乘之机(“天下有变”),再伐曹兴汉,成霸业。最终的结果,同学们在历史课上都已学了。虽然诸葛亮没有能帮刘备做到成霸业,但他们做到了三分天下。比照当初他们“屯新野”时的实力,我们都会觉得这个成就已是很伟大了。
  看出来了吧,不管多么难办的事,不管多么宏伟的目标,也不管多么遥不可及的理想,只要能分好步骤,那理想与现实之间就会有条快船,载我们到达成功的彼岸。
  眼见着同学们踌躇满志、跃跃欲试,有些同学更是信心满怀、斗志倍增。这时可趁热打铁,让同学们明确自己的长远理想、中期目标、近期计划等,或详或略地写在自己的作文、日记中。
  这样的德育引导,即鼓励了学生要敢于立雄心、树壮志,又指导了学生要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做好每件事,做好当前事。
  
  (二)利用《皇帝的新装》讲爱好
  如今的学生思维活跃,爱好广泛,却分不清利弊,分不清主次。我在讲《皇帝的新装》时,这样对学生说:小孩是可敬的,骗子是可恨的。大臣是可悲的,皇帝是可笑的。但是,这场热闹可笑的骗局之所以能够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正像病人有病根一样,我们想想,它的“骗根”在哪儿?
  很明显,骗子爱财不择手段当然该打,可皇帝爱新装——不分时日、不理朝政、不顾臣民的爱新装更难脱其咎,是“骗根”所在。可以说。过度爱新装就属于皇帝的不良爱好。 (学生大笑)大伙说说,皇帝该爱什么?皇帝的轻重缓急是什么?我们总结出:爱美之心应有,爱美过度须忌,处理朝政才是皇帝的正业。奉劝皇帝:君为轻,民为重;新装缓,国务急!否则,爱新装不仅能叫他出丑,更是会误国、丧国的。
  那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什么爱好是应当的,什么又是不应当的呢?我们的轻重缓急又该如何说呢?接下来大伙讨论,把同学中常见的爱好一一列举,依次评说。同学们踊跃发言,老师适时点拨。我们归纳出了应当发扬的爱好、一般爱好和不合适的爱好,利弊各有哪些。并讨论了如何统筹安排课程学习与课余爱好,劳逸结合,适可而止。
  同学们认识到:多数的课余爱好是有益的,能够陶冶情操,塑造性格,锻炼能力。但任何一种爱好都应有一个“度”,这和吃药差不多,适量能治病。过量会害人。
  
  (三)利用成语说称霸
  由于受社会和影视的影响。如今的校园越来越不平静了,争雄称霸现象日趋公开化,且愈演愈烈。这种情况,当下危害校园,今后危害社会,更是影响个人的一生。
  以前,我所任教的班中有名大个子男生,有点儿唯我独尊的苗头。有女老师反映这个学生“不服说”。一次语文习题涉及“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我就多讲了一些。
  “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指的是春秋时晋、楚二国交兵于中原,晋文公重耳命令晋军后退九十里。其缘由是早年晋公子重耳流亡到楚国,楚成王厚待重耳,重耳很是感激。一次席间,楚成王问重耳,如果你能回国为晋君,你将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金银珠宝您多的是,珍禽异兽正是楚国的特产。这样吧,如果不幸我们两国交兵了,我们就退避三舍。
  听了此话,楚成王倒不在意,可旁边的楚将成得臣气愤不下。我们楚王如此厚待你,你能不能回国当王还很难说呢。你现在正有求于我们楚王,连句好听话也不敢说,还想以后和我们楚国打仗,这也太不知好歹了。成得臣要赶走重耳。
  落魄时讲原则,不随便向楚王献媚;得志时守信义,回报楚王三舍之诺。这应是晋文公重耳位列春秋五霸的原因之一吧。
  同学们身材有高矮,力气有大小,朋友有多少。人人不同。受港台影视影响,有个别同学羡慕或想成为班级一霸、校园一霸,那多威风呀。比比看。春秋之霸与班级之霸一样吗?班霸、校霸令同学恨而远之;晋文公重耳让诸侯敬而近之。因为他讲原则,守信义,不欺软,不怕硬,维护天下道义。有霸心的同学,你想成为什么样的“霸”呢?你还想成“霸”吗?……
  “仁者见仁”,由某篇文章引导到某个德育话题上未必十分妥贴。但做为一名语文教师,抱着既教书又育人的信念去努力实践,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张成绩单。当然,老师个人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