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作者:赵红军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学习方式。目的在于通过经历像科学家们那样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增加对科学学习过程的理解,也就是说新课程要把本来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活动交给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引导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导”是一个过程,是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科学探究的时间,其次要生成科学探究最佳的时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把需要掌握的知识设计成若干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把问题的答案直接传授给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讲授新课或者探究课题之前,教师应该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探索目标和正确的思维方向,这是一堂成功课的前提。
  那么怎样提出课题呢?在实践教学中,一般是将探究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如探究电热时,播放一段火灾事故的录象,探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讲述一个与探究课题有关的小故事,如在探究压力与压强时,讲述大力士捏鸡蛋的故事;出示一张与课题相关的图片,如探究熔化时展示北方冬天的雪景和春天雪化时的景色,等等。
  
  (二)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提出问题是教师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教师课堂上问题的设置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是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用提问与讲授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整个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应该伴有思维活动,但是对于重难点问题教师要善于把握,也就是要突出重难点,特别是对于知识点的把握和应用,实验后现象的分析和归纳。现在的学生习惯于教师问,然后顺着教师的问题想,再回答,离开了教师的问题。就不会思考了。因此教师要做到善于:“问”——启迪学生思维;也要“不问”——注意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让学生甩掉“教师这根拐杖”,能够独立思考。
  
  (三)正确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在演示实验时。不能只顾自己做,要边做边讲解,让学生明白怎么做的;学生实验时,也不能放手不管,要不停地巡回指导:在动手实验前,让学生明白所要实验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原理和方法;对于首次使用新的仪器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方法并指出注意事项,特别是安全问题;指导学生从具体实验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物理语言表述出来并参与讨论;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精要的评价和总结;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要让学生寻求不同的实验方法。
  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应该建立一种激励机制,尽量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教师要适时地提出:是否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首先,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自己要饱含教育教学的激情,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够感染学生。有些教师讲课时力求四平八稳,生怕出了乱子,其实教师应该通过设计的丰富的课堂情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必定会端正学习的态度,正确地对待学科的学习,在课堂上全心投入学科学习中去。
  其次,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不可避免到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有些老师在教学中,一发现学生出现错误,要么立即纠正,要么避开不谈,或者立刻打断其发言,特别是在某些公开课上,常常出现与教师设计的答案不同的发言时,教师都是武断地打断,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这是一种掩盖错误的行为,从而让学生失去了改正错误的机会,长此以往,使得学生的错误越积越多,导致最后无法开展学习了。在著名的洋思中学的一节公开课上,教师让2名学生给黑板上的生字注音。而且是预习作业上的,结果让人不可思议:10个生字,一个学生错了7个,另一个也只对了6个。其实学生能够犯错误,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说明了学生在独立地思考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学生能够表达出来,也说明学生有勇气,此时教师要善于循循善诱,把学生从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中引导出来,要让学生心服口服。
  新课程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和行为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只有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方法,养成探究习惯,才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