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科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建构与实践反思

作者:李 佳 侯汉娜




  [摘要]合理的理科知识结构是在职科学教师倍感欠缺的一种专业素质,也是影响中小学科学课程推进的重要原因,构建合理的科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是培养合格中小学科学师资的关键。笔者所在学院的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也在实践——反思——修订——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
  [关键词]科学教育课程结构实践反思
  
  (一)初步构建
  科学教育是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开设的全新的教师教育专业。在该专业的初期建设阶段,可供借鉴的经验并不太多。在与兄弟院校交流的同时,笔者多次深入中学开展调研,获得了对中学教学改革情况、中学科学课程师资现状及发展需要、综合理科教学与分科理科教学的关系等问题的初步认识。
  在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借鉴其它院校经验的同时,参考本院理科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初步构建了05级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见表一、表二)。
  
  
  表一反映出综合理科——科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借鉴了同为教师教育专业的分科理科——化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较为成熟的经验,在通识课程、实践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中公共课部分的设置上基本一致、训练学生教育技术与教学技能的课程安排也基本相同,另外高等数学与普通物理两门学科专业课程的安排也一致。
  表二的学科专业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反映出两个专业培养人才规格的巨大差异,在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课程涵盖了与综合理科中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相对应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大学科的理论与实验,并开设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课程,如,自然科学史、自然科学概论。还设置了具有时代性、综合性的环境科学。
  此外,考虑到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与个性发展的需要,根据学院师资结构,在科学教育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中,设置了三个大的选修方向:化学、生物、物理。学生可以根据其所选择的方向选择相应的课程。
  
  (二)实践——反思——修订
  学院从05年开始招收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从人学第一学期开始,便采取实时观测、交流、反馈的措施对初步开设的课程进行测评、反思: (1)课程内容深度不足,学生对分科学科的知识体系整体把握不足,易导致专业知识自信的缺乏。(2)部分课程在授课时间的设置上不够科学。 (3)实验课程学时总数较少,且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例较低,与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程相差甚远。 (4)在专业选修课程中,虽然学生有选择大方向的自主权,但几乎没有课程选择空间。且综合类课程、反映科技前沿的课程、活动类课程门类较少。 (5)教育专业课程门类少,与中学科学教学联系紧密、反映科学教学现状的课程更少。
  根据上述反思结果,笔者在05级科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又做了如下修订:明确培养目标,增加专业性课程课时数,分化课程内容。
  1.明确培养目标,增加专业性课程课时数,分化课程内容。在试验中,笔者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中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的内容标准,将部分专业类课程在内容、学时、学分上做了相应的调整(见表三)。
  
  2.精简专业必修课程门类,建立专业选修课程大平台。在保障科教生胜任中学科学教育必备的知识结构的同时,应促进其教学个性的形成,所以笔者将部分原设置为专业必修的课程调整为专业选修课程;将部分原设置为专业选修的课程补充至专业必修课程中,调整部分课程学时数、开课学期;而专业选修课程也不必限制科教生所选择方向的选修课程,建立专业选修课程大平台。
  
  (三)再实践——再反思
  根据校内教学反馈、中学调研进行修订。使科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建构体现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特点,也使笔者看到了科学教育专业建设道路上更多的艰辛:
  1.综合课程师资的不足,使原本有很好设计意图的课程的实施变得履步维艰。自然科学史、自然科学概论、科学·技术·社会等课程的开设,最大的障碍便是师资,只有采取跨院系合作的方式,将某门课程分成若干个模块开设,由各专业教师分担。其综合性很难保证。所以建议学院应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做好师资的培训、引进工作。
  2.授课教师对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对授课内容缺乏准确的整体把握。由于本专业的部分学科专业课程意在夯实分科学科知识基础。所以这类课程的计划课时数都很大,需要分多个学期完成,但有些授课教师在接到教学任务时容易忽视这一点,如,大学化学总学时为144学时,分两学期开设,授课教师由于不清楚该门课程的整体规划。在第一学期就授完大部分内容,导致课程安排前紧后松。还有授课教师对中学科学教学缺乏认识,在学科知识的深广度设计上易出现偏差。所以在今后的课程开设安排前,应与相关部门、教师做好沟通,从而保证课程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