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情感性和生活性

作者:曾忠民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认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当我们以这一新课程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时,不难发现:传统的政治课堂因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略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也疏忽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结果带来了教学中重知识轻生活、重认知轻情感、重服从轻自主等倾向。高中思想政治课应如何克服这些偏差,焕发应有的活力和灵性呢?
  
  (一)突出教学的情感性,营造独具灵性的生命课堂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活动与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新课程理念的思想政治课突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从而把情意活动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政治教师应自觉地适应这一转变,努力营造独具灵性的生命课堂。
  1.充分尊重、信任和关爱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实现平等交流与对话。突出人文关怀的新型课堂应充分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尊严、价值和创造性,关爱学生生命个体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充分信任每一位学生,相信他们都有闪光点,为每一个学生有个性的成长发展服务。只有这样,师生才能真正沟通,使其“亲其师,信其道”。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自由轻松的状态下,思想会更活跃,心灵沟通与交流会更深入。因此,教育呼唤平等意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良好的隐性课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时它比显性课程效果更为有效。如在讲授《经济生活》第五课的“劳动和就业”这一目时,可先以谈心交流的方式,请学生联系亲友或自己家庭的状况,谈谈对就业再就业的真实感受。有些学生可能因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下岗职工生活困难而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这时,教师应以同情心予以接纳,并对学生产生这样的感受予以理解,然后引出“国家为什么要实行下岗再就业制度”、“国家和政府采取哪些措施保障下岗职工的生活”等问题,从大处着眼进行引导与对话,使学生明确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利用丰富的生活素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深入的心灵沟通与对话,并加以理性引导,达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矫正与升华。实践证明,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对话,分享彼此的思考与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
  2.创设情境,以境促情,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实现情感共鸣。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设计特定的情景”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积极磋商”是促进建构性学习的两个主要途径。情境教学是主体在积累了一定的亲身阅历和感受的基础上,借助所遇情境、他人的表达和自己的想象去领悟表达者生活阅历、生存状态及其人生意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途径,恰当的情境设置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实现教学的正迁移,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生活问题、实物演示、画面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表演体验等方式进行。如,在讲授《政治生活》第一课的“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目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我国1998年夏季发生的特大洪灾,人民解放军奋力抗洪的场面,感受人民政权是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播放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国庆阅兵的一幕幕感人的壮观场景,感受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感,使同学们在生动的情境中得到认识升华、达到情感共鸣。
  3.注重方法,在促进学生知识增长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实现情感目标。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产生于教学目标。又服务于教学目标。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调整。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材的呈现方式,尝试和确定教学方法,如,采用基于案例教学、问题教学、情境教学的方法等,倡导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新课标》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建议,比如:“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等,这无疑给我们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和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指导。
  
  (二)突出教学的生活性,营造动态生成的生活课堂
  让课堂洋溢着生活气息,使思想政治课逐步走向生活化,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课改革的一大趋势。思想政治课程资源都是来自现实的生活,课堂教学应回归生活,加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思考与体验,在实践的矛盾中探究、感悟和内化。
  “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因为“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以生活为源头活水的课程资源观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全新思考。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不断改进的政治教材,虽然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但与鲜活的社会生活相比,教材永远是滞后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变化发展的,它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生活素材的选择应是教学需要与学生生活需要的结合点,它不仅包括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为代表的时事生活,也包括学生正在感受和经历的日常生活,并且后者更具有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要求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践性。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教学,把思想政治课教学置于无限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做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密切结合。如,在讲授《经济生活》第三课的“树立正确消费观”时,可以通过学生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攀比现象和不恰当的消费行为,引导学生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践行科学消费、节约消费、绿色消费。
  生活化的教学除了注重教学素材、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外,也注重教学落实的生活性,即做到“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突出实践性,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自觉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提升其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可采取制作性活动、社会调查、专题性研究和课内模拟实践等。如,在讲授《经济生活》第六课“投资的选择”时,当学生了解储蓄、股票、保险、债券等多种投资方式之后,不妨让学生学着制定一份“家庭理财方案”。这既与学生家庭生活密切相关,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和理财能力,增强学生做人的责任感;在学习了《经济生活》第十一课的“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这一目后,可组织学生对附近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农业生产发展的因素,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针对存在问题,拟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案;也可以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及知识积累,开展诸如“环境与人类”、“走新型工化道路”、“区域经济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专题性探究活动。
  总之。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政治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突出教学的情感性、自主性、生活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生命课堂,才能使我们的政治课堂充满生机,更加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