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浅谈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

作者:颜夕芳




  思想政治课是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是确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然而,就是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农村初中的教学质量与城市初中的教学质量差距正在越拉越大。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效果,只有彻底更新教学观点,才能使课堂教学改革有新的突破。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积极反思和斟酌,积累一些经验和做法,在此浅谈一二,以飨同行。切磋育人大计。
  
  (一)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的。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实质上的教学或不发生教学。
  传统教学,基本上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基本采用单一传授、讲授、灌输的方式,忽视交流、合作、主动参与、探索等学习方式,对“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知之甚少。此与新课程所倡导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相去甚远。我在“思-议”的教学改革实验中。我教给学生根据教材和教者提供的背景材料提出问题的方法后,着重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我的具体做法:
  1.思—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针对教材或情境中的问题。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或互相讨论。依靠自己的努力初步解决问题。
  2.议—自我总结和互相交流。如我八年级思想品德第四课“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时。学生对教材P36案例中“小明污蔑大江考试作弊。面对不公平的评价你该怎么办?”讨论时提出质疑说:“大江本人以和为贵,还主动找小明谈谈心,这不是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吗?”,我问:何以见得。“人人应平等享有人格尊严权,当我们合法权利受侵犯时应依法维护,予以严正的回击”,“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你认为维护权利就是要回击吗?”学生一下领会到。“维权的方式是多样的”。这不仅重温了前面学习过的宽容,还为下面学习新内容做了铺垫。这样的教学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学生经过思考、讨论,生生、师生互动,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处世态度。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
  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多样化教学,使学生爱学。学生年龄年段不同,其自身差异和心理特点不同。如初一、初二的学生好奇、好动,喜欢表现,所以根据这些特点。在思想品德课中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用好体验式教学,使学生能够爱上思想品德课,学好思想品德课。可采用忆一忆、谈一谈、说一说、做一做、演一演、想一想、议一议、辩一辩等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教育教学内容过程和学生的经验相联系。在学生经历和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另外,体验教学还包括内心的体验,让学生感悟。另外,体验教学还包括内心的体验,课堂上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心灵,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到有问必答,用宽容的态度去解决思想品德课上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到理解学生;课后教师要用诚恳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沟通情感。这也是上好思想品德课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着眼学生发展,进行创意性教学,使学生会学
  在实践新的教学策略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学会“发问”。教给学生发问的方法和技巧,即“四问”法。一是从课题、节题、框题切入,将课题、节题、框题前面加上“为什么说”、“如何理解”、“怎么样”、“什么是”等疑问代词产生问题。二是从基本概念切入问题。如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二课《我们应尽的义务》的教学,可以提问,“什么是义务,没有做违法的事就是履行义务吗?为什么?”三是从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切入问题。如八年级思想品德第六课《知识助我成长》的教学,可以这样提问: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受不受教育是个人私事的说法正确吗?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此事?四是从基本事实切入问题,学生可以从教材中列举的正反事例人手,也可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人手,思考这件事说明了什么?我们身边有类似的事例吗?应如何认识和着手解决。
  此外,为使学生“会问”,对学生的提问要做正确指导。不要为发问而问,一疑就问,每疑必问,要深入思考之后再发问,那些能通过自己努力,或借助工具书,或通过小组同学互相咨询、讨论得以解决的问题,则不必提出,问题的表述,要尽可能地清楚明白,注重条理性。
  综上所述。积极推进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改革,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是推进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广大师生的迫切愿望,有利于进一步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特殊性功能。只要我们积极投身于新课改,只要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着想,农村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学习方式一定会得到彻底改变,并一定会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