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政治教师应该具备的新课程意识

作者:张红双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教育的要求,政治教师必须改变固有的课程观念,具备以下新课程意识:
  
  (一)目标意识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新课程的追求。新课程的总目标是以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总目标的指导下,每部分教学内容又设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即了解、知道某些知识点;技能目标即学生观察、调查、体验、交往、理解、判断、辨别、搜集、处理、运用等方法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培养爱国、自信、尊重、协作、诚信、奉献等品质。每部分教学内容都要求学生同时达到这三个方面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具有目标意识,始终贯彻“三维”教学目标。
  
  (二)实践意识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只有通过学生自身才能真正内化。新课程突出了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和道德践行,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丰富情感体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重点内容,适时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查阅、搜集、采访、调查、社区服务、志愿行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内化,在实践中成长。
  
  (三)生活意识
  
  新课程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建构的基础。新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采用与学生经验和社会实践联系密切的、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例作为主要材料,启发、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面向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与时俱进,及时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最新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围绕学生生活实际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四)现代意识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开发、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包括文本、音像、实物、人力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贯彻新课程的要求,根据学校现有的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等,广泛搜集、精心挑选与所讲重点、难点、疑点知识有关的音像、文本资料,然后按照知识性、交互性、层次性、迁移性、美观性、简洁性等原则制作幻灯、录像、录音、网页等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扩大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大知识的拓展、迁移,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和学的效益,取得平常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五)研究意识
  
  教师即研究者。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人人做学习型、研究型教师,从更高的层面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现状,用创新的视角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新课程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体验。教师要研究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的欲望,研究如何设计问题、自学、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以便学生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情感,不断激发学习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其次,教师要精心研究课程开发,研究课程标准、教材,研究师生对话、互动,研究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等。通过研究,让每一步教学环节都精益求精,都迸发出知识和智慧的火花,都充溢着生机和活力,成为教学的精品和艺术品。
  
  (六)结构意识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不断组织和重建。新知识的获得是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发生联系的过程。学生明确了知识结构,就有利于知识内化,促进知识的顺利迁移。学生对教材知识结构掌握得越扎实、越深刻,就越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越容易产生广泛的迁移。
  在课堂上,学生最初所学的知识是毫无联系的、零散的点,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找出概念原理间、框题间、各节间、各课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知识点、线、面、体之间的结构和联系,并要求学生保存所画知识结构,并时常记忆,逐步内化在大脑中。这样,运用时就会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极大地提高知识迁移的速度和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