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理论研究与应用训练在《中学语文教学法》中的运用

作者:汪秀艳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培养训练学生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它不仅是师范院校中文系高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工作在语文课教学岗位的教师所必须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这门学科在理论研究方面发展较快,而在培养与训练学生掌握语文教学技能方面却相对滞后,即学科的“理论”与“应用”失衡,两者没能得到同步发展,《中学语文教学法》走上了重理论、轻实践的路子。
  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法》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轨迹,便不难明白其重理论研究、轻实践应用的原因。《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从实践应用起步的。改革初期,教学法课程刚刚恢复的时候,这门课程被叫做“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或“中学语文教材分析”课。那时的教学目的比较单一,即引导学生熟悉中学语文教材,学习掌握几种常用文体的特征,分析教材,明确教学内容,熟悉教学过程,掌握基本的教学方式方法。
  1978年和1979年在筹建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和编写12院校《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过程中,从事教学法教学与语文教育研究的同行们的共同苦恼是: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太薄弱!《中学语文教学法》不能只停留在“怎样教语文 ”的教学描述阶段,必须全力以赴地加强语文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广泛借鉴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汲取国外语文教育理论以丰富这门学科,这已成为当时语文教学法教师与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经过十几年的辛勤耕耘,《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研究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进步。仅就教材建设而言,就有50多部。纵观教材内容,不难发现诸多的论述不仅摆脱了“教材教法”时期只对语文教学进行现象描述的稚嫩,而且对根本问题做出了相当的理论阐释。这标志着《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此外,由于对中学语文教育研究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学法学科又逐步孕育了自己学科的分支,诸如关于阅读学、文章学、板书学、语文教育风格流派学的研究。语文教学法研究中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失去了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教学法学科用了极大的努力研究探索基础理论,并在十多年时间内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以满足教学需要,这一成就是应当充分肯定的。随着对读、写、听、说诸项能力理论研究的深入,随着对智力、非智力等思维科学的移植与消化,随着大语文教育观的深入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法》工作者已经清晰地意识到,本学科理论研究的各项成果依然是阶段性的。我们说教学法研究失去了平衡,是从学科整体建设角度说的,即本学科的理论建设与应用实践研究的关系失去了均衡。或者说,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本学科发展变化的历史,我们发现: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却忽略了本学科在语文教学的应用方面、在培养训练学生掌握与形成语文教学技能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学科的理论研究,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如果说“文革”结束时期,《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研究空白是突出的问题,那么与日渐雄厚的理论研究相比,教学法在应用方面的研究和对学生语文教育技能训练方面的研究也出现了空白。《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有脱离实际的危险。理由如下:
  首先,从学科自身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相比较来说,实践应用的职业技能训练明显薄弱。以教材中“阅读教学”部分为例,理论比十几年前的“教材教法”时期明显地系统、深化了:论述了什么是阅读与阅读教学 、阅读的价值与意义、阅读教学的目标、阅读能力的结构、阅读教学的过程、阅读教学过程的历史变迁等,这些均属于理论研究。
  其次,从教学效果看。“教材分析”时期尽管理论水平低下,但由于重视教学技能训练,学生在实习期间凭课堂上训练的“三招两式”,在教学中并不感到有太大的压力,毕业后亦能初步适应教学,尽管由于理论水平的低下常常影响其后来的发展。
  再次,从语文教学法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关系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学语文科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大纲的反复修订,诞生了第一部正式《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材也几经修改,产生了相对稳定的正式教材;教学方法百花齐放、空前繁荣,许多教法形成了固定模式,甚至自成体系成为可供借鉴、研究的风格流派。
  综上所述,我们重视职业技能训练、加强应用研究,似乎已经成为教学法界的新的共识。近一时期,教学法界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中学语文教材分析的研究,开始了语文教学基本功和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研究。看来,为取得《中学语文教学法》的应用与理论的均衡发展,对加强教学职业技能训练的研究已经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