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运用探究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刘敬顺




  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搞好课前预习,培养探究意识
  
  发现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上课之前,要求同学们预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知识及观点,并且要求同学们能在每节课教材里能发现1-2个与现实联系较紧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例:在讲《三国鼎立》时,同学们就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刘阿斗如此无能,诸葛亮为什么自己不当皇帝?”;“在‘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为什么那么清高?”;“曹操既然是政治家、军事家,那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会败给孙刘联军?”,这些问题看似幼稚,但说明学生在思考,为进一步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再现历史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选用好情景资料,把学生带入历史氛围之中。如:在讲《三国鼎立》之前,可以从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精心选择一组人物画面:曹操、刘备、孙权、董卓、袁术、吕布、孙策、周瑜这样神态各异、各具魄力、又为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从右到左缓缓地出现在屏幕上,仿佛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向你走来,“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片断,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视性,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很浓,学生在观赏中体验历史情感,把各种感官都应用到学习过程中来,可以保证具有各种记忆和思维类型的学生都能积极地感知教材,使学生自然进入探究角色。当然,同学们看完影视资料的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使他们能有所收获,有所侧重。
  
  (三)优化练习设计,培养探究能力
  
  做一些简单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必要的工作。练习设计必须让学生始终处在主体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彻底扭转以往教师讲题目、讲答案,学生对标准、背条条的局面。如《三国鼎立》示意图,全班有上十种做法,有画圆圈的,有画三角形的,有画方框的,等等,有的同学新颖、别致的设计令老师刮目相看。因此教师要通过新颖、有操作性的开放性习题积极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实践,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多侧面、多角度地剖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让学生探究思维的火花在老师的点拨下更加光彩夺目。
  
  (四)组织活动研究,加强交流合作
  
  新教材中活动课是以“讨论发掘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收集材料、分析信息、提炼思维、寻求答案、展开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如:“有人说唐朝衰落的原因是因为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你认为呢?”供学生讨论,课堂气氛一下子就十分活跃起来,学生争相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活动课所达到的探究效果不言而喻。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辩论赛、课堂讲座等形式,要求同一主题的不同观点的双方要收集信息、加工处理、准备充分。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自我分析判断、自我检查监控、自我反思矫正,并且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在相互碰撞下触发出灿烂的思维火花。
  
  (五)撰写论文体会,强化实践探究
  
  为加强对探究成绩的巩固,检验探究效果,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或者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参考书目,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和体会表明自己的观点。还可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游览名胜古迹,写观后感,或编历史剧本,所写内容只要是依据材料发表议论、观点鲜明即可,然后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解决类似和相关的问题。这样,学生实践探究得到巩固,同时也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
  探究学习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