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冷思考

作者:明功志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多关注教师自身传授知识的艺术,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面对新课程,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应该解决“怎样学和怎样教的问题”,因为这是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根本区别;同时,也是从“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向“以情境为中心”的转变过程。其实质是如何有效地展现知识形成过程和学生鲜活生命的体验,实现有效教学。
  
  (一)有效教学的甄别
  
  1.有效教学实际上是通过一定的经验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这个问题的研究早在2O世纪6O年代之前,以鉴别可能影响有效教学的教师的特征,如个性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的研究占绝对优势。卡特尔曾对包括教育官员、师资培训人员、学校教师和学生在内进行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在优秀教师身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五项特征依次为:个性与意志、才智、同情心与机智、思想开明、幽默感。可见,有效性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2.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参与”。有效教学不是老师教给学生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学习;有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在研究中首先要研究教师教学策略的改变,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最后再看学习结果的改变。
  3.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学生能够发挥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得到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学习内容具有适当的难度,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启发与激励。当这些特征都满足时,有效教学显得更为明显。
  4.有效教学的策略是引起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和手段。有效教学策略有三条基本原则:①关注学生。从三个维度考虑:其一,教学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即教学始终要以学生为本;其二,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中的主角,在课堂活动中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其三,教师要从传统走向新生代,诚心诚意地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真正做到以民主平等的心态与小朋友合作交流。②关注过程。作为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追求教学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全过程的内在体验程度。③关注发展。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是“注重学生的发展”,即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发展、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同时,注重教师自身的发展。
  
  (二)冷静的思考
  
  时下有不少教师对有效教学特别钟情,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也有些教师不是真正在研究有效教学,而是喜欢小马拉大车。当我们进行冷静思考之后,不难发现有效教学不足的背后,是有些教师对教学内容机械的理解,对教学目标狭隘的定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漠视。那么,怎样才能“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怎样才能杜绝那些将无效的教学东西当做有效的现象?怎样才能回归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原生态上来?笔者认为应该从这些方面进行实践与思考。
  1.要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人的存在先于人的认识。教与学是教师与学生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创造着有意义的“生活世界”,可见,我们的教学意味着生活。这是我们理解教学的一个认识维度,而不是要在事实上把教学变成一种日常生活或完全等同于社会生活,教师与学生这种生活是以知识为中介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严士健先生认为:知道数学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让每个孩子知道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改变数学教育的神秘现状。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的情景之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产生的情景,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给予形式自由表达的空间,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还学生一个新奇、美丽、富有童真和灵性的数学课堂。
  2.要辐射浓厚的数学味。数学教学一定要有数学味,否则,数学就不是数学。目前在数学课程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是属于中性学科,如:“分类”、“可能性”等,在通常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只考虑探究活动的趣味性,而忽略数学的本源,把数学教学变为综合课教学。笔者曾听过10余节“可能性”的研讨课,开始还认为通过“摸彩球”活动,是研究“可能性”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后来所听的一些研讨课,只要是“可能性”的,就必定有“摸彩球”活动,好像“可能性”与“摸彩球”是黄金搭档。试问:引导学生探究“可能性”的必由之路是否一定要通过“摸彩球”才能实现?又如“找规律”教学,笔者在某市课改之星评选活动中听过10多节课,怎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和利用规律,几乎没有一节课能够较好地体现。然而,“找规律”千篇一律是让学生在一个纸条上贴三角形、五角形或圆形,课堂活动将要结束时,把这些“作品”呈现在黑板上,好像这些图形的不同摆放就是规律。不禁令人质疑,这样的教学到底是否有效?引导学生要找的规律到底是怎样的规律?一位学者形容某些教学现象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站在二楼,明明可以直上三楼,教师非得让学生先回一楼再上三楼。”教学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科学的学习目标,合理地选择、组合学习材料,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学习路径与形式,组织学生进入主动、有效的学习情景的过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要保持理智的头脑思考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这些“时尚”的教学现象。
  3.要发现不期而遇的亮点。《小学数学教师》刊登的《抓住课堂教学中“不期而遇”的课程资源》一文所举例子:在组织学生开展“可能性”课题探究时,教师设计了“分组摸球”的活动,每个小组的袋子里有8个球,分为黄球和白球两种(黄球5个、白球3个)。分组活动完毕后,各小组都竞相汇报活动情况,全部是摸到黄球的次数多于白球的次数,老师很满意地在黑板上做着记录。可是到了第5小组汇报时,出现了戏剧性的局面——他们摸到白球的次数反而比黄球更多,于是他们小组的同学不同意袋里什么颜色的球多,摸到的这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就大的说法。对此,不同的教师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A.老师反复向学生解释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试图以理服人,使学生认同自己的观点,谁知第5小组的学生就是不听老师的话,老师很无奈地说:“以后你们会明白老师的话是正确的”;B.老师先是循循善诱地解释,在解释无效的情况下,生气地说:“你们看,一、二、三、四小组的同学多么善于探究,得出了什么颜色的球多摸出可能性就大”的结论,而第5小组同学,自以为是,不承认自己是错的”。事实上,这种意外情况的出现,是十分难得的教学资源,只要善于利用,就能够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从而克服有效教学的假性现象,促进小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上的生成发展。实际上在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有许多“不期而遇”的资源,只要我们在这瞬间注意捕捉和运用,课堂上就能产生不少“亮点”。
  有效的数学教学必须是让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数学,而有价值的数学,就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有助于学生将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思维方式等运用于生活现实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就是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促进思维品质提高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不仅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而且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让我们的学生通过探究、体验、实践等活动,架起小学数学与生活、自然、自我之间的桥梁,逐步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价值观,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活动才能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