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新课程下政治课教学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作者:夏仕庆




  目前新课程正在我省各地高一年级如火如荼地实施,此次课程改革是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改革力度之大、内容之广、观念之新都是历次课程改革所没有的,我们一线教师只有更新教学观念,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一系列“关系”问题,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新课程下政治课教学处理好“五个”方面关系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要处理好“课上”与“课下”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会发现政治新课程每一框题教学的容量都非常大,老教材中往往是几框题的内容,在新教材中“压缩”为一框题的内容,有的老师戏称新教材是“压缩饼干”,而且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远没有老教材那样严密,有些知识点到即止,不少学生在学完一课内容后往往不知所云,一头雾水,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课上”与“课下”的关系。我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新教材的这一特点,在“课下”备课的过程中总是花很大的时间来准备。例如,在准备《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的教案时,面对这一框题非常大的知识容量,我在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参的基础上,对教材的知识进行了重新整合,理出了这一框知识的主线,并设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探究思考,使学生很快突破了对“一般等价物”概念这一难点的把握,这样既保持了新课程知识的自然性,又让学生把握了这一框知识的脉络,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目了然,思路清晰。此外,在课堂上老师要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共同探讨合作,在课下要深入学生当中与学生倾心交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思想动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在当前新课程下,作为一线教师只有在“课下”花大量的时间备课,整合教材,设置疑问,同时了解学生的思维“障碍”,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二)要处理好讲“多”与讲“少”的关系
  
  本学期我有幸聆听了市内兄弟学校几位政治老师的公开课,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几位老师都面对着处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如何处理好完成当堂课教学内容和时间紧张这一对矛盾。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都感觉到讲多了往往时间不够,讲少了担心学生弄不清楚,其实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讲“多”与讲“少”的关系。所谓“多讲”不是“滥讲”,而是对重点、难点的知识要“精讲”、“细讲”;所谓“少讲”不是不讲,而是对于一些相对非重点的知识要“略讲”,让学生去自学阅读或合作探究,自行解决问题。
  我校学生一般基础比较薄弱,理解能力相对欠缺,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对重点、难点的知识我一般是这样处理的,先设置一道思考题或探究题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合作探讨,然后对这部分知识进行“精讲”,同时注重板书的设计,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这一过程中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系统把握知识的能力;对于学生能自行完成的学习任务,放开让学生自学阅读或合作探究。在每堂课的教学中我一般只突破一至两个重、难点,做到了讲“多”与讲“少”的结合,这样既使学生对重点知识有很好的掌握,又不至于不能完成当堂教学任务。如果对于一些学生很轻易能掌握的知识过多讲解,一方面会使学生缺乏兴趣,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很难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总之,新课程下政治课课堂教学只有做到有松有紧,“精讲”与“略讲”相结合,才能优化课堂教学。
  
  (三)要处理好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引导”作用的关系
  
  传统教育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被动的、从属的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本质上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自主的、能动的、富于创造性的。新课程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新课程要求实现以服从为前提的师生人际关系向师生平等合作的良好关系转变。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和促进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是学生的学习顾问。为了贯彻这一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1.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提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教师要变“指挥者”为“引导者”。比如,在讲“银行”、“消费”等内容时,先让学生去某个银行实地考察,做好记录。让学生去市场买东西,记录好购买地点、商品名称、数量、单价、购买过程、心理体验等相关内容。上课时,让学生利用调查结论、有关记录结合教材知识共同探讨、学习。
  2.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设适宜的环境,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在师生关系上摒弃权力与服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培养自信心。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包括同伴之间如何合作、师生之间如何合作,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成功的范例。例如,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内容前,我预先在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家庭的收入情况和自己的消费状况。课堂上,在收集上来的问卷中,选取某一位同学9月份超前消费的典型问卷进行展示,在创设这样的情景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位同学存在哪些消费心理?”、“你打算为这位同学提出什么样的消费建议?”提出这些问题后,放手让学生阅读教材,合作探讨,最后选取几名代表上台发言,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消化了知识,也促使了思想的转化,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仲裁者、课堂的控制者,而是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和学生平等相处的伙伴。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地位和角色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不重要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降低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起作用的方式和方法已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师要善于扮演“导演”的角色。
  
  (四)要处理好课本内容与校外课程资源的关系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引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即“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的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要领会课本内容,而且要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广泛进行社会调查,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政治学科内容与社会实际、社会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这既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处理好课本内容与校外课程资源的关系,也为我们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在学习“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内容时,在学习完课本内容后,我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企业、社区,调查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情况,了解各种经济成分的作用,感受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果。又如:在学习“税收的征管”的知识时,有条件的可以请专业的税务干部走进课堂讲授一些税务知识,我相信同学们在聆听了专业人士的讲解后,定会有一番别样的收获。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搜集材料,这样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培养学生搜集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立足于课本知识,而且更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校外课程资源。
  
  (五)要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指导性的原则和评价建议,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总之,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实施,这为我们教师教学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研读课程标准,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此外,作为一线教师还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符合本地区、本校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内容要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又不能无限制提高难度,教材内容设计呈现方式要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总之,新课程的教学必须要立足课标,灵活地使用教材,才不至于犯“以本代纲”的错误。
  新课程的实施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只有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才能不断有所收获。本文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以期和同行探讨。
  
  参考文献:
  [1]试报通讯(1-2、3-4、5-6期合刊)[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张行涛,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普通高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