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探讨

作者:庄国盛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新课改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促进和完善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形式
  
  (一)新课改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上的主要表现
  
  1.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加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改变了传统教学只重知识目标落实的不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统一起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授知识不再是简单把结果告诉给学生,而是注重学生通过参与来获取加识的过程,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能力的培养。
  2.语文课堂中教师不再注重传统的灌输式讲法,而是注重采用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勤于思考,与其他同学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鼓励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3.语文课堂教学更开放。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而是把语文教学置于广大背景下,使语文教学广泛的利用各种资源,让语文教学走进社会,走进学生的生活。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使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有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享受生命成长的欢乐,使课堂具有多样性。
  4.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注重语文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以往偏重知识点的落实,把优美的文章肢解破碎,新课标更加强调让学生对文章的感悟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让学生从文章整体上进行感悟,这更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更能够吸引学生进行阅读的兴趣。
  
  (二)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探讨
  
  1.使用多媒体教学的问题及对策。多媒体以其图、文、形、色并茂的特有优势走进了课堂,因其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显著作用而深受广大教师的青睐。但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以使用多媒体为时髦和荣耀,不考虑教学内容、师生情况,一味追求形式化。
  其实,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处于从属地位,不应该喧宾夺主。语文学习是感悟积累的过程,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是将所积累的语言文字真正地运用于日常的表达中。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既探究语言,又学会活用积累的语言,实现表达的提升。
  2.语文公开课教学的问题及对策。当代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实中的教育,课堂上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一节示范课、公开课讨论热烈,学生们高谈阔论,似乎充满生气,但问题是这些被热烈讨论的问题是否源于学生的人生经验和生活实际?这种讨论课的隐患还不是最大的,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虽然不是对自己人生经验的思考,但是毕竟他们还有思考。然而,另外两种热闹的语文课——表演课和多媒体支撑起来的展示课,危害更大。因为,在这种热闹气氛的掩饰下,学生连对教师人生体验的思考都没有了。
  那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对策又有哪些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追求动态生成。长期以来,教师主宰课堂,掌握着课堂教学的“方向盘”,从课堂目标到课程材料到教学程序均依照事前的预设进行,无需调整和修正,从而排斥了课程动态中的非预期性和不确定因素,严重抑制了课程主体(师生双方)的创造性。于是,在课改进程中,有些教师产生了疑问,既然“预设”带给课堂教学如此严重的后果,那我们还有必要“预设”吗?
  干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创新得啦?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不是不要预设,而是要精心预设,让预设孕育生成。可以说,没有课前的充分预设,就不会有课堂的游刃有余,只有预设得越充分,教者对课堂的调控才会越灵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才会越深刻。
  那么,怎样的预设才能走向精彩的生成呢?①教学要从单一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程式走向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客观的板块式程式。②要学习“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课不要备得太满,不能备足40分钟,要给生成留有空间。要对各种情况做出预测,如哪些教学预设能有精彩的生成,哪些预设须根据生成及时调整,哪些生成将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哪些生成是要敏于捕捉并充分利用的等等。
  (2)真实的课堂,追求“以学定教”。我们曾经对“教学目标明确”、“提问精要恰当”、“适时运用媒体”、“渗透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教态亲切自然”等教法孜孜以求;曾经对一节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一帆风顺的课给予热烈的掌声;曾经教师讲完结束语,正好响起下课的铃声而赞不绝口;曾经对一节课的板书工整得像一首小诗格外看好。
  的确,这样的课很中看、很精彩、很“完美”,但深究下去,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精彩不实在”、“中看不中用”的所谓完美的课,是以牺牲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为代价的,是对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遗失,是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弱化,它使课堂失去了生命,成了工厂的操作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常常不知所措,常常不懂装懂、懂装不懂,常常答非所问、词不达意,常常不说自己想说的话,尽说老师想要的话,提出的不是“真问题”,而是“假问题”,是揣摸着教师的心理、脾气,照着教师的教学设计的“假问”。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关注的不是学生,而是关注自己作秀是否成功。
  是的,我们要追求完美,但我们更要追求教学的本真——学生的健康发展和需求。我们应力求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真正当成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独特个性的人对待,还课堂以真实。
  (3)真实的课堂,追求自然、朴实。说到自然、朴实的课堂,既关注学生,又关注老师。“关注学生”是让教师追求自然、实在,毫无刀耕、斧凿的痕迹。教师的一切着力点全在学生身上;“关注教师”是说教师在准备课的时候要考虑上平常课,敢于把公开课上成平常课,上成回归常态的课,这需要一种勇气,更需要一种品质,一种求真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刘建德.关于课堂的思考[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蔡少军.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