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谈应用题的审题教学

作者:韩志颖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课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也是考查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题型。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审题又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所在,正确的审题往往会事半功倍。因此,审题教学又成为其关键之关键,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审题,就是理解题意、弄清题目和事实情节、数量关系以及条件和问题,为顺利解答应用题铺好路,有水到渠成的作用。在应用题的审题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一个方针,那就是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其具体做法是要细读善思,划重点、摘关键、重字眼。
  
  (一)细读善思,找解题思路
  
  对于每一道应用题我们首先要把原题认真读几遍,摘录出题中所给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搞清题目的意思,而绝不能望文生义、生搬硬套,更不能草率引笔。其次,我们要挖掘题目的更深意义所在,分析其内在联系,确定其解题方法和步骤。
  例题: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25套,剩下的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题目中计划做的是打算做的,而不是已经做的,这首先必须让学生搞清楚。问题是剩下的三天里平均每天要做的套数,而不是全部的平均数。然后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求剩下的平均套数,必须知道剩下所做的套数和剩的天数。剩下所用时间是已知而其套数未知,要求它,又必须知道计划做的套数和已经做的套数,其中计划做的已知,而要求已经做的套数又必须知道,已做的天数和每天做的套数,到这一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二)重字眼、摘关键、划难点,抓住应用题的关键词语
  
  重字眼、摘关键、划难点,抓住应用题的关键词语,可以开启解题途径,的确有一字千金的作用。因此题目中的个别词语决不可掉以轻心,忽视其作用,如在解下面这道题时,我是这样做的。
  例题:育红小学五年级一班同学分两组在小工厂糊纸盒。第一组23人,共糊386个,第二组22人,共糊335个,全班平均每人糊多少个?
  此道题有两个字眼很重要,使我们一眼就能分辨其属于哪类应用题,学生不难看出是“平均”,要求全班平均每人糊多少个?即平均数,根据关系式:总数÷总份数=平均数。必须求出全班共糊的个数和全班人数,此时可按第一种方法分析;如果学生还不明白,我们可以这样想,要求全班平均每人糊的数量,其平均范围是在“全班中”,因此总量即全班糊的总数量,而其平均份数量是按“人”平均,其总份数就是全班的总人数,再按其关系式解答。如果把此问题中的“人”改为“组”,那么其平均范围不变,而份数却变为组数,如此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加深对此类应用题概念的理解。
  
  (三)抓住“变中不变”解题
  
  对于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我们不要被现象所迷惑,而应逐句逐字推敲,以不变应万变,可以使问题化难为易。
  例题: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3千米,乙每小时走2千米,与甲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的还有一条狗,每小时走5千米。狗碰到乙后回头向甲走去,碰到甲后又回头向乙走去……这只狗就这样往返于甲乙两人之间,直到甲乙相遇为止。问:这只狗走了多少千米的路?
  这道题结构繁杂,我们可以这样考虑,要求狗走的路必须知道狗的速度(已知)及狗所走的时间,而这个时间是其难点,也就是题目中的不变量,无论狗在其间如何走,总之它和甲乙同时出发,而且相遇为止,就是所用时间等于甲乙的相遇时间,这就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